夏至這天山東各地廣泛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山東各地夏至習俗花樣多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廣泛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巧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白晝最長是今天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今天是夏至日。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達到黃經90°,是“夏至”節(jié)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地位達到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的地位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而南半球此時正值隆冬。
我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較高,日照充分,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tài)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yè)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黃淮地區(qū)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請求!肚G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認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白的認識。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茂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疇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奇妙地借喻這種氣象,寫出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干干濕濕,既滿足水稻硬朗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yǎng)根,保證活熟到老,進步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后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jié)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yǎng)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jié)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qū)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jié)碀n和暴風雨的迫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現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持續(xù)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氣象了。我國許多古書中記錄著一些大同小異的“夏九九歌”,描寫了夏至后的氣溫變更和人們日常生活情景:“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歌中所述,雖不能廣泛符合各地情況,但較客觀地反應了夏至之后,從開端熱到最熱,再逐漸轉涼這一氣溫隨時間變更的一般規(guī)律。
夏至這天,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在山東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巧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