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 食面日
今天是夏至。夏至日是我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早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要放假一天。
面條起源于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面條與夏至相遇的時候,就有了一個綿延千年的飲食習俗。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抖Y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意思是說,夏至日到了,人們可以割鹿角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端鳴叫了,半夏、木槿也開端開花了。在周朝時,夏至日就已有了祭神儀式,認為這樣可以打消癘疫、荒年和饑餓。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孕育貫穿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其代表飲食。在夏至日這天,我國國民有吃面的習俗。諺語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黃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民族的處所,這里的重要農(nóng)作物是麥子,因此麥子是這個地區(qū)老百姓的主食,把麥子磨成面粉,然后應(yīng)用慧心和巧手制出各式各樣的食物來。此時,許多處所正是薦新麥的日子,像山東萊陽、黃縣(今龍口市)一帶還愛好煮新麥粒吃。祈求幸福祥和,盼望五谷豐收,面粉是一種最美好的表達方法。作為面粉制品的經(jīng)典,面條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口腹需求,還能調(diào)節(jié)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而又富有情趣。夏至日吃面概源于此。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現(xiàn)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人們從夏至開端轉(zhuǎn)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重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我國山東地區(qū)的夏至面是最有代表性的。這一天,山東各地廣泛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平陰一帶,夏至日還要祭祀祖先。西北地區(qū)夏至日有食粽、做薄餅、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到外婆家吃腌臘肉等習俗,但晚上還是要吃面的,炸醬面、麻醬面、打鹵面、茄子汆面、牛肉面、辣醬面、牛肉拉面、雞絲涼面、麻辣涼面、雞蛋面,等等,豐富多彩。
■面條是平衡膳食的絕好載體
面條有很好的相容性,無論是形體還是味道都可以和其他的食物相配相容。另一方面,面條制作簡略,還能夠讓人施展想象力和發(fā)明力,不離其宗,卻能萬變,這種萬變又可體現(xiàn)出諸多的平衡———
營養(yǎng)平衡面條分許多種,無論醬、鹵、湯哪種吃法,都能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素很好地融合起來。夏天,人們吃涼拌面最多,夏天又是食物最為豐富的季節(jié),這更利于營養(yǎng)素的全面豐富。
葷素平衡食物有葷素,各有利弊,葷食中蛋白質(zhì)、脂肪多,而素食中維生素、膳食纖維多;脂肪過少迫害兒童發(fā)育,特別是腦發(fā)育,素食太多也會禍及老人,引起膽固醇程度過低而罹患疾病。而面條正可以葷素搭配。比如吃涼面,澆上炸醬或麻醬之后,可以配上火腿絲、雞蛋絲、雞肉絲、鴨肉絲、豆芽、黃瓜絲、芹菜、萵筍絲、紫甘藍等,葷素有致,營養(yǎng)合理。
酸堿平衡食物在體內(nèi)最終代謝產(chǎn)物為帶陽離子的堿根者為堿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奶類、茶葉等,特別是海帶等海洋蔬菜,堿度最高。若最終代謝產(chǎn)物為帶陰離子的酸根者為酸性食物,如肉、蛋、大米、面粉等。酸性食物蛋白質(zhì)多,堿性食物則以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zhì)見長。人的正常體液最好呈酸堿平衡并略偏堿性的狀態(tài),故兩類食物的比例控制不可疏忽。面條完整可以做到這一點。
色彩平衡食物色彩可以影響人的情感,如紅色能增進血液循環(huán),振奮心情,牛肉、豬肝、紅辣椒、西紅柿都可以做進面里;白色能讓人感到輕松,有助于激發(fā)創(chuàng)意或積極的想法,白菜、蘿卜、豆腐等常作為面條的菜碼,面粉本身也是白色;橙色最能刺激食欲,胡蘿卜、洋蔥一年四季都有;黃色最能刺激神經(jīng),有助于夏天疲憊時集中精力和進步效率,土豆、玉米、蛋黃在面條制作時都能派上用處;綠色有利于穩(wěn)固心情和減輕緊張情感,與其他色彩的食物一起攝入后果更是倍增,夏季的綠色蔬菜數(shù)不勝數(shù),全都可以放進面條;黑色能保護身心,令人冷靜,黑木耳、羊棲菜、海藻、蘑菇等營養(yǎng)非常好。如果您是個烹調(diào)高手,還可以把菠菜、胡蘿卜等榨成汁和面,白面條就成了五彩面條。另外,市場上還有黑色的蕨根粉、蕎麥面、莜麥面,都是健康面條的選擇。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