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的口味可能轉(zhuǎn)向了紀實類電影因為它們更能反應真實生活
今年,有相較于去年兩倍以上的紀實類電影吸引了奧斯卡學院成員的眼球,而去年獲獎的《逃離德黑蘭》也是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盡管這種電影很難斟酌到位,所有業(yè)內(nèi)工作者都認為這個數(shù)字的飛速增長(從去年的八部到今年的十七部)主要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充分發(fā)揮電影公司的資源,滿足電影工作者的挑戰(zhàn)心以及利用社交網(wǎng)絡帶來的便利。
此類電影從1930年開始席卷好萊塢。1999年,《女巫布萊爾》利用“遺失的錄影帶”的伎倆,把有劇本的電影拍攝得像是紀錄片,迷惑觀眾對于影片真實性的判斷,開創(chuàng)了行業(yè)中的新類別,而電視節(jié)目也追趕潮流推出了一系列無劇本創(chuàng)作的“真人秀”節(jié)目。有劇本的電視劇,如《辦公室》以及《摩登家庭》,也開始利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講故事,目的在于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近年來的幾部同時獲得了商業(yè)和藝術上的成功的影片如《國王的演講》、《弱點》及《斗士》等再度將紀實類電影的風潮帶回銀幕。
電影人及電影公司更傾向于該類影片?
《危機解密》的導演比爾·康登表示,由于大眾網(wǎng)絡平臺如YouTube以及推特的興起,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己拍攝的影片的主角,并且能夠與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因此,觀眾們的口味可能轉(zhuǎn)向了紀實類電影,因為它們更能反應真實生活。
電影公司也越來越喜歡選擇這種題材,因為它們本身具有很高的商業(yè)價值,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市場營銷工作的難度比較低。就拿去年的《逃離德黑蘭》來做例子,華納兄弟影業(yè)非常聰明地邀請了片中主角的原型,由本·阿弗萊克扮演的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退休的托尼·門德斯與劇組一同參加了許多為宣傳電影而舉行的活動,目的在于加強故事的真實性以及提高觀眾對電影的感興趣程度。
康登總結說:“觀眾需要熟悉電影圍繞的那個話題。對于今天的電影產(chǎn)業(yè)來說最大的問題并不只是如何拍攝好電影,更有甚者是如何讓它們曝光在觀眾的面前,如何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而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話題往往能夠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因為他們對此類影片都有較好的心理準備。”
沒錯,根據(jù)近年的票房表現(xiàn)來看,觀眾對紀實類電影的喜愛也日益增加。
紀實類電影不好拍
然而紀實類影片,像之前所說的,并不是一個能簡單完成的任務。Open Road公司最近上映的作品《喬布斯》就是一個反面教材。盡管喬布斯題材引起了許多社會的關注,由艾什頓·庫徹出演喬布斯也為影片的宣傳提供了便利,但是影片面世不久后就無聲無跡地石沉大海了。同樣,韋恩斯坦影業(yè)的《拉芙蕾絲》,以美國色情明星琳達·拉芙蕾絲為主題,也沒有贏得大眾的青睞。
夢工廠的《危機解密》在十月十八日上映,伴隨著該片上映的是有關愛德華·斯諾登以及布拉德·曼寧泄露美國政府機密的新聞和討論。后者的熱潮似乎蓋過了《危機解密》,搶過了電影上映的風頭。在今年夏天上映的同樣以維基泄密為主題的紀錄片《我們偷竊秘密:維基解密的故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票房成績,這也可能預示了《危機解密》的結果。
盡管如此,電影人依然前仆后繼地撲向該類影片。許多編劇,制片人及導演都表示他們很容易被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改編的故事吸引,在做了些許背景調(diào)查以后情不自禁想要把這些故事告訴世人!栋讓m管家》的編劇之一丹尼·斯特朗說道:“來自于真實生活的材料通常能讓電影更有戲劇性,這是虛構的故事無法比擬的!苯裹c影業(yè)出品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制片人羅比·博倫納以及蕾切爾·溫特也同意這個看法,認為紀實類影片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溫特說:“很多這類來自于生活的電影持續(xù)受歡迎程度遠低于一些虛構的故事,但是電影工作者似乎從沒有放棄過此類影片,因為這些故事深深扎根在他們的心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