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組成員再次穿行于大街小巷,尋找著那一點一滴所失去的文化.走在解放路上,我們看見對面的巷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名稱為”百年帽店”,在我們的叫嚷下,一位老人(即使店主)向我們走來,這位和氣的老人很是親切地接收了我們的采訪.從她的口中得知:該店已有百年歷史,談及到這點老人顯得很是驕傲,畢竟她將一生的血汗都投入于此.但是,當我們詢問到該店這幾年的生意狀態(tài)時,她就顯得十分沮喪.如今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又緊追時代步伐,品味也隨之轉變,幾乎很少有人再購置她出售的商品.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有一些老人的光觀.本來,她店中的商品都是自己制作的,但最近幾年也有些商品是外地購入的.
這位老人的話也不時地令我們感到辛酸,畢竟這是一家百年老店,可如今竟面臨著逝去的危險.帶著沉重的心情我們又走進一家磨剪刀的商店,門面仍然十分窄小,屋內坐著一位磨剪刀的師傅,從這位師傅的口中得知,他從事這個行業(yè)也已經幾十年了.他告訴我們,以往解放街這一帶有十幾家磨剪刀店,可如今只有這一家了,可想而知,生意遠不如以往.從商店內的儀器也可以看出,這家店的確已有很長的歷史.于是我們還很好奇地詢問了幾件工具的作用.
最后,我們又采訪了幾家制木工店,我們便很快感受到這些店的地理地位更為偏僻,都在小巷之中,幾乎很少有路人經過.木工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艱辛,由于現在人們更愛好應用輕制的塑料用具,這給他們的木制用品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人們也只有在買不到所想要的時,才來請他們制作.這種情況無疑也是很少的.
經過這一番的詢問,我們也不禁感到遺憾: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化遺產,具有與其他物質遺產不同的本質和特點:作為人的行動運動的動態(tài)和傳承性:作為藝術,文化表達情勢的發(fā)明性和奇特征;作為民族文化與群體性和地區(qū)性,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甚至瀕臨滅亡.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世界,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里,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客觀審視他們的價值,應更具有意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