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東吳好漢。江東才俊無數(shù),然真好漢唯有魯肅!說起江東,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定是周瑜!斑b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何等的氣勢,何等的瀟灑!惋惜事實上周瑜雖是威名赫赫的東吳大都督,卻沒有足夠的氣量。他一心忌恨諸葛亮才智超過自己,一味想壓倒鏟除這個對手,特別是諸葛亮使計搶走荊州,更讓周瑜恨得失去了理智,他幾乎置東吳的大業(yè)不顧,只想著解私怨報私仇,想盡措施不惜代價從諸葛亮手中搶回荊州,其實當(dāng)時若他能先不急于攻荊州而取西川的話,荊州或許就會如愿奪回。惋惜一著走錯滿盤皆輸,不但取不回荊州,還誤了卿卿生命。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周瑜對別人大多是大度為懷的,就是對才智不下于自己的魯肅亦然,周瑜的吝嗇只是對于諸葛亮,這是為什么?其實周瑜并非氣量狹窄得容不得別人說他,而是他是個極愛面子極要強的人,他的聰慧才智幾乎從未遇到敵手,直到遇到諸葛亮。諸葛亮讓他失了面子,讓他嘗到了挫敗的滋味,而生性要強極度自尊的他自然咽不下這口吻,所以周瑜的一世英名可以說是毀在諸葛亮之手,但也正如魯肅所說的,是他自己害了自己。他的過度自尊自強害了他,過剛則易折,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比周瑜要擅長抱曲,性格也柔軟一些,所以注定周瑜先諸葛亮而歿。周瑜是當(dāng)世的一大奇才,但其胸懷其人格尚離好漢有一段距離。
東吳中只有魯肅堪稱具有大胸懷大人格。看過三國的人都能看得出魯肅這個人很講信義,也很有人格。他從不講違心之話,做違背道義之事,即使看待敵人,如劉備諸葛亮,也是真摯守信,仁義相待,所以魯肅走到哪里都留下了人格魅力,令君臣佩服,令對手敬服,劉備諸葛亮為其傾倒,將他視為可以信任的朋友,推心置腹,雙方的交涉都是通過魯肅,而魯肅也總能幸不辱命,最后就連關(guān)羽也被他折服,情愿送上三郡。那時魯肅已經(jīng)奄奄一息,以其病殘之軀竟折服了除了主公誰也不看在眼里的關(guān)羽,真是令人嘆服。不過這種成果也在我意料之中,魯肅是個真正大仁大義大誠大信之人。他做使臣時不但與對方真摯相對,又能不卑不亢,而他一生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從不為自己考慮,將自己的錢財都獻給了東吳子民,自己卻是兩袖空空,為了國家為了主公,他不辭辛苦地奔走于兩地,用他的智慧與人格換來了東吳的富強與太平,助東吳化解一次次危機,度過一道道難關(guān)。這樣的人才配“好漢”二字!
再說劉備這邊的好漢。劉備帳下第一謀士也可以說唯一的謀士就是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后來多了個“鳳雛”龐統(tǒng),不過龐統(tǒng)很快逝世了,雖然后來也招徠了一批投降的謀士,但諸葛亮始終盤踞著別人無法替代的首席地位),諸葛亮也是一個一心為公,不謀私利的人,既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能,也有一顆忠肝義膽,任勞任怨,鞠躬盡瘁。諸葛一生謹(jǐn)言慎行,用盡心力只為扶助劉氏成績大業(yè),而其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更是讓人嘆為天人,所以與其說諸葛亮是好漢,不如說諸葛亮是神人更為貼切。與魯肅相比,諸葛亮無疑更聰慧,說難聽點,諸葛亮比魯肅多了一份奸詐與虛偽。就拿他哭周瑜來說,就有些假惺惺。而其獻計劉備趁周瑜兵敗之時篡奪荊州也顯得不義,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劉備,所以他的奸詐與虛偽是可以懂得并被我們所接收的,并不因此而損壞他的形象。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評價,我感到其人品固高卻還是略低魯肅一籌,至于關(guān)張二人,性格中人也,雖具大將之才,但終少幾分智慧,行事莽撞激動,且一朝得志便忘乎所以,因而也稱不上真正的好漢,不過關(guān)羽的重情重義倒令人敬佩,張飛也算個忠肝義膽之壯士,總體人格當(dāng)屬中上之品。至于趙云,則比關(guān)張二人少幾分跋扈,多幾分慎重,更兼義薄云天,有膽有識,尤其是長阪坡一人橫掃曹操百萬大軍,保得幼主沖出敵陣,人馬如龍飛,這般英姿這般風(fēng)采可謂傾倒天下,冠絕古今!“昔日戰(zhàn)長阪,威風(fēng)猶未減。突陣顯好漢,被圍施英勇。鬼哭與神嚎,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所以蜀漢最配稱好漢的當(dāng)屬子龍無異。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