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人所看的近代史中得知,從鴉片戰(zhàn)斗到至今,“治心“最有心得的莫過于曾國藩,而他本人曾經是頗有爭議的人物。今天,他從過去總是被妖魔化中走了出來,各大報刊雜志上公開的發(fā)表了很多著名學者的言論,歌頌曾國藩打倒了世界上絕無僅有腐敗、墮落的農民政權“太平天國”。“曾國藩學術研究會”多次在北京大學舉辦,多數學者認為曾國藩應是一位愛國者。曾國藩的思想和言論江澤民同志也請求各級干部值得一讀。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得以懂得、認知曾國藩一些真實的史實,從而認識到他某些人性方面的光輝,特別是他“治心”的心得。
心是世間力量最大的東西,任何力量都無法與心相比;任何高超的技巧、科技產品,都奇妙不過人心,都是人心的作品。當人們不能了知自心,不能制伏心而被心所制伏時,這被異化了的自心,便會成為一種極為強盛、極為可怕的異己力量,拘系人出入生逝世,備受苦海。
佛陀在臨終前教誡徒眾說:“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北恍乃T引,拘系凡夫俗子,就像手捧一個裝滿蜜糖的缽,輕狂地奔走,眼睛只盯著那缽中的蜜,而忘了觀察路途,難免墮于深坑;又如同那上樹的猿猴,奔走跳躍,難以禁制。人們被自心所生的感到、愿望等欺騙誘惑,只知跟著感到走,跟著情感、愿望走,而不知省視這樣做的害處,處陷阱中,不能自拔。
曾國藩認為:治心的方法,應先除去心的毒害。外在的毒是忿怒(同“惱怒”),內在的毒是私欲。
曾國藩認為:禁止惱怒,就是要控制血氣。對我們今天來說,世事比過去古人所處的時代更加復雜,人心不一。每天所產生的事情,可以通過很多種道路傳遞進入人們的腦海和眼簾,這不僅讓現代人更快的認識世事,同時,加快了人們對世事的見解。各類不同的紛爭、不平、委屈,時刻伴隨著人生,從而,也加劇了現代人比古人有更多的煩惱和苦楚。在封建社會,明代王艮提出了“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他把“明哲保身”看作良知良能。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身全性,因為只有“吾身!,才干“保一家”、“保一國”、“保天下”。雖說“明哲保身”有其消極的因素,但它成為封建社會一塊“治心”的法寶,也成了許多俊逸儒風舉動的指南。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在一代一代華夏兒女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找到它的影子,見仁見智的應用。
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惱怒。因惱怒常在身邊,不會離去,而且非常折磨人,它傷人身材,苦人心智。曾國藩所講的禁止惱怒,控制血氣。我的懂得為:要把持己身的“惱怒”的肝火不能過火的高漲,要將心比心,以己度人、愛人敬人,方能化“惱怒”于正常的理智之中,才有可能免于受其最大的牽扯和損害,才可能在萬般無奈之中找到伸展快活的元素。這是“治心”過程中,面對外在的侵擾的不易之方,化惱怒為可懂得、可寬待、可善待自己的一種堅忍的措施。同時,也一種知其難而為的一種血性,不可不認知的事實。
曾國藩認為“治心”內在的毒在于私欲。怎樣讓私欲通情達理化,在曾國藩看來,宜從“平、淡”二字上用功!胺踩宋抑H,須看得平,功名利祿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縱觀人們的私欲,就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心太深。導致私欲圍困于心,精力無安靜之日,自然也就日覺有不高興的心情。
私欲,對人類來說,它是人類靈魂的基石,沒有私欲不成世界,沒有私欲還可能失去尋求。私欲有時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如果這種私欲是為國而私,它可能就展現了一個民族的靈魂,普照大地。譬如,在抗日戰(zhàn)斗中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軀、不畏難不畏逝世的抗日精力,這種無私的品德,在我個見看來就是一種“為國而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