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后,這位鉛筆商又碰到了這個商人,而此時這個鉛筆已穿著講究、神情飛揚,他向商人說:“先生,也許你已經(jīng)把我忘記了,我就是那個鉛筆商,幾個月前,在賓館門前傾銷鉛筆的人,我一直把我自己當成乞丐,是你那一句‘我們都是商人’,給了我自尊,給了我自負,我從那以后,立志要做一個有成績的人,經(jīng)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徹底轉(zhuǎn)變了自己,從你的話中受益匪淺,感謝您!”
無獨有偶,有另一則故事: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xiàn)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觀賞,鐘愛有加。屠格涅夫四處探聽作者的住處,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撫養(yǎng)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達他對作者的觀賞與確定。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寫《獵人筆記》的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持續(xù)寫下去,他的前途必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涂鴉打發(fā)心中寂寥的,對自己的作品不認為然,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觀賞,竟一下子點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負,恢復了自尊,于是一發(fā)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名譽和世界意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下面另有一則讓人肅然起敬的真實故事。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點擊率很高的華山“獨臂挑夫”何天武,他在為種種磨難所壓,身心交瘁,想回避生活的時候,他堅定的認為:“我想給父母盡孝心,但是還沒能盡。想給兒子盡任務,也還沒能盡。要是這樣做了上對不起父母,下對不起兒子”。在別人勸他利用殘疾去乞討的時候,他說:“人格要是丟了,買不回來”。他殘疾的身材無數(shù)次在“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數(shù)十里險關峻道艱巨翻越時,他是快活而驕傲的,他的感受是:“我愛好華山,我登上山峰的時候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我心里真的好舒服,我愿意在這里呆下去,因為華山接納了我,我的付出有了回報!”
何天武是生活在我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一個老百姓,或許比大多平常人他經(jīng)歷了更多的磨難,生活賜予給他的種種苦難,讓我們感到近乎窒息。但在國內(nèi)外十多家著名電視臺、報刊雜志的記者采訪他時,從他那安靜的話語中表現(xiàn)出了他所具有的常人沒有的一種高尚的稟性,具有的驚人毅力,孝道、慈愛和義務感、感恩心,還有在處于社會最底層遭遇著生活重重苦難下保持的自尊和樂觀。在常人不可忍耐的艱難環(huán)境中,他堅守著“決不下跪乞討”的最后的自負和尊嚴,為我們寫出了一個大寫的“人”。
這三則故事聽起來即簡略,又沉重,但結局又讓人感到是那么的欣然。都闡明了一個道理:當你一度陷入困境,或者對自己的事業(yè)、才干以及前途產(chǎn)生困惑的時候,你最需要的是你的“自尊”,內(nèi)在的自尊往往會使你重新建立自負心,去充分的施展自己,自發(fā)的產(chǎn)生去擺脫磨難的決心,從而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受到社會的尊重。
古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不失氣節(jié),有諸葛亮“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諄諄教導,有文天祥“留取赤忱照汗青”的豪氣凌云,今更有何天武“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的凡人自尊,這些都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自尊無價”,愿我們都能守住這個“無價之寶”,在道德迷茫的社會中,在日趨浮躁的生活里,擁有自尊,活出尊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