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讓三分”,“退一步海闊天空”,都是讓我們忍的。
在忍性的修養(yǎng)程度上,是有人做的夠意思。我們也許都知道這個“唾面自干”的故事吧。相傳唐朝有一個宰相,名叫婁師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出發(fā)了,他吩咐弟弟道:我本不才,做了宰相,而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闊氣過火,這是人家要嫉妒的,你想怎樣了局?他弟弟道:從今以后,有人唾我一臉唾沫,我也不敢做聲,只好自己抹去,這樣或者不至于累哥哥擔心吧?婁師德道:這正是我擔心的處所。人家要是吐你一臉的唾沫,那是人家生了氣。你如今把自己臉上的唾沫抹去,人家會更加賭氣。唾而不抹,它會自干,為什么不裝著笑容受了呢?弟弟道:謹受哥哥的指教。這就是“唾面自干”的故事,
這個忍耐說白了是為了做官,所以不惜忍耐一切的恥辱。這可不是大度,不是真的甘心甘心的忍,而是有目標的忍。
還有著名的韓信忍耐的“胯下之辱”,那也不是平白無故的忍,之所以忍了,不過是是因為他當時的情況不好,條件所致而已,不得已而為之了,因為他斗不過人家,怕自己吃虧才忍,有點光棍不吃眼前虧的意思。
“忍”并不是那么舒坦好受的事情,我們忍了有時候也是逼不得已或者是有難言之隱罷了。我們的忍也是審時度勢為了什么事情才忍的,這是一種處事哲學。有時候對于那些小事睜只眼閉只眼讓它過去算了,這種態(tài)度也叫“大度”。只要是活著的,很多的事情不可能都是自己滿意的,也就順其自然,該忍就忍該讓就讓,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胸懷了。有一句話叫“宰相肚里能撐船”,肚子大大的,該忍就忍一下了,做人也是要講究一下策略的吧,瑣屑較量也只能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就糊涂些,學點精力勝法,吃點虧,只要還能過得去,就不要太計較!巴鈭A內方”是人的一個處事態(tài)度,只要對自己有利益,不是讓自己無路可走的話,忍一下,該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算了吧。
若說忍的最高境界,當屬佛家的釋迦牟尼了。相傳有一次他坐在一棵樹下行禪,有飛鳥來,認為他是木頭,就在他的發(fā)髻里生蛋。等他禪覺,才知道腦袋上有了鳥蛋。他想,如果自己起身走動,鳥不會再來,鳥蛋必定都要壞了,他就再行入定,直到鳥蛋生出小鳥飛去。
這則故事不管真假,反正是說了人家忍的修養(yǎng)工夫實在是高?墒俏铱磥砜慈,感到釋迦牟尼的忍雖然不是自私的,不是為了自己利益的,但他除了當時沒有自由之外,也沒有什么其它的妨礙,他也并沒有什么太為難。
對于我們來說,真的到了無法過下去,忍無可忍的時候,還能忍嗎?說實在的,在肉體和精力的摧殘達到極限之后,我想也就無法忍耐了。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他們在開端也是忍的,可是到了生命攸關的時候,橫豎都是逝世的時候,還是對抗了。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不都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才起來對抗的嗎?其實小民百姓是最無能的,他們的忍耐力最強,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是采用忍的態(tài)度的。就像陳勝吳廣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結局了,再忍也是把命搭上,又何苦再忍?既然都是逝世,還不如逝世的大張旗鼓來的痛快。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水滸傳》里面的林沖,自己走投無路了,如何忍?他本來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也憧憬安靜溫和的日子?墒遣恍易约旱哪镒颖桓哐脙瓤瓷希磺械穆闊┮簿徒吁喽亮,直到自己被逼得上了梁山,當了強盜。
可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說忍是有條件限制的。象孔子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他說的也是“小忍”,為的是“大謀”,也不是讓人統統都忍的,就象那個“唾面自干”的忍,有自己的私心和目標?鬃颖救艘彩怯胁蝗痰臅r候,在魯國當權的闊人季氏家里,他看見季氏擅用只有天子才用的八佾的樂舞,就說了“孰可忍孰不可忍”。又有一次,齊國打發(fā)人送女戲子給季氏,他玩瘋了,三天不辦公,恰好有祭祀,胙肉又忘了分送給孔子,孔子氣沖牛斗地出走,官也不做了。連孔子這樣的人都“孰不可忍也”,要我們怎么去忍那些本來無法忍耐的事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