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受這條“國際公理”的影響,我們的城市建設者和綠化工作者們,在潛移默化中擁有了一種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綠地情結”。于是乎,從江南到江北,從東海到西川,從大都會到小城鎮(zhèn),仿佛一夜之間便春風普度,草坪遍地,翠意無邊。似乎沒有綠地,便沒有城市形象,不夠現代化,不能與國際接軌。
話說至此,并非有否定或反對建綠地之意。綠地,對于環(huán)境的美化、人類神經的寬舒、空氣的調節(jié)、空間的調劑,實屬功不可沒。然而問題是,人們在如癡如醉、無怨無悔地綠化地面的同時,疏忽了什么?
首先,被疏忽的可能就在于綠地本身——其本身的不足。試舉幾例:
。1)大多數的綠地不能隨便踩踏,從而擠占了人的運動空間,增加了城市有限土地面積的承載壓力;
。2)綠地對空氣的凈化才能與對氣象的調節(jié)才能偏弱,尤其對濕度與風力的調節(jié)不夠;
。3)綠地阻隔與消減城市噪聲的才能有限;
。4)綠地不能分割人類的視線,草坪做大的同時,往往給人一覽無余的感到;
。5)綠地涵養(yǎng)雨水的才能較差;
。6)一條最要緊的不足:綠地要耗費大批的人力用于管理和大批的淡水用于澆灌。這方面,已時不時地聽到叫苦為難聲。
其次,是疏忽了植樹。這里說的不是常見的那種星星散散、見縫插針式的“四旁”植樹,而是指集群式的人工造林——用建綠地的魄力,拿出專門的土地,在中心繁榮地帶成片植樹、組團綠化。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驅車或散步于喧囂的鬧市中,偶爾能見到一片小樹林或一個開放式的城市森林公園;如果我們不是天天圍著高樓大廈轉,而是經常有機會徜徉于青枝綠葉或蔽日林蔭中,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閑情逸致與舒心情懷?當然,感到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樹群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恰好可以一一對應地補充綠地的上述不足,至少樹群不會像草坪那樣好飲。
人類的思維在向前走的同時,常常會遺忘點東西。這沒什么,想起來就好。但愿我們的城市里既有綠地,也有樹林;既有平面,也有立體;既有綠茵,也有綠蔭。如果考慮到節(jié)水等實際因素,那么多造一點樹林,少鋪一點草皮。
最后說一句也許是題外的話。春草年年綠,十年樹成林。做綠地,很快就可以看到;做樹林,需很久才可以看到。兩相比較,我們選擇什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