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我小兒子不到兩歲。為了生活,我和妻子在烏魯木齊做了點事情。抱著孩子坐烏市的公交車,一上車就有人讓座。不管是漢族人,還是維吾爾族同胞,對于讓座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我和妻子在烏市待了兩年,每次坐公交車,都會有這種很溫馨的感到。從那一刻起,上車給老弱病殘,尤其是抱小孩的人讓座,已經(jīng)成為我這些年坐車的習慣動作。
現(xiàn)在,大兒子都自己出門做事了,小兒子也上到了初中二年級了。我時常告訴我的孩子們,物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古人說的,我感到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做人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與人方便,于己方便。
寫到這里,又使我想起幾年前的一幢舊事來。那是2000年初夏,那時候我已經(jīng)和妻子回到故鄉(xiāng)的縣城,做了一點養(yǎng)家糊口的事情。底本是回家參加夏收割麥,在我們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下了班車,往老家還有一段路程要走?斓郊业臅r候,才想起家里還有一個小侄子,我是空著手回家的。
剛好看見我們鄰村一個杏樹園子,一位上了年級的大叔在園子里摘杏子。我就給他老人家打聲召喚,說稱幾斤杏子。
老人倒也豪放,大聲說:稱啥哩,自己摘去。
我就從庵房旁邊拿了個塑料袋子,摘了大概五斤左右杏子。我就大聲說:叔,你給稱一下,看多少錢?
稱啥?拿去吃去,外東西還要啥錢。老人說話的聲音很頑強,不容置辯。我可為難了,老人家的幾個兒子,我都認識。這白拿幾斤杏子算什么事呀?叫人家村莊人和兒子知道,還認為我強搶了老人家的杏子。我又不是流氓混混,做這事干啥?
大叔,你還是收點錢吧。我說著掏出了十塊錢,硬往老人家手里塞:你不收錢,真的我不能拿。
哈哈,老人家開朗的笑了:孩子,拿去吃吧。叔沒有糊涂,吃這點杏算啥?解放前,你爺爺活著的時候,我家的地步在溝底。割麥,收秋,都使喚你家的牛,你爺爺連個草料錢都沒有收過。你吃這點杏子,叔能收錢嗎?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也不好拒絕,就只好提著杏子回家。和父親說起這件事情,父親說:是呀,你爺爺那時候影響好,做事長善,這臨方左右的人都知道。
我母親經(jīng)常說,做人心理長了,天理就長。
與人為善,與自然和諧,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這樣做,這個社會才會名副其實的和諧起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