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喧囂一時的湖南廣電標記性人物之一龍丹妮“跳槽”事件,最后以湖南衛(wèi)視與隆重團體共同出資成立公司,組成戰(zhàn)略聯(lián)盟解決,現(xiàn)在看來這無疑是湖南衛(wèi)視第三波整體改革的前奏,F(xiàn)在湖南衛(wèi)視旗下除了天娛、芒果、響巢等影視制作公司,還將與騰訊、網(wǎng)易、淘寶等新媒體對接,這樣的合作將為各自范疇業(yè)務拓展帶來新的收益。
制播難對等:民營傳媒機構還是“丫環(huán)命”
事實上,制播分別理論上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民營傳媒機構,目前國內民營傳媒機構在電視欄目內容市場盤踞優(yōu)勢,光線傳媒、歡樂傳媒等民營公司迅速崛起。但是,在不對等的市場交易規(guī)矩之下,民營電視機構難以走出邊沿地帶。業(yè)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北京電視臺目前10套節(jié)目當中,來自市場采購的比例只有三四個小時,按照國家廣電總局向各地廣電局下發(fā)的文件《廣電總局關于推動廣播電視“制播分別”改革(修正稿)》,其中明白規(guī)定,除影視劇外,電視臺從市場購置節(jié)目標比例,原則上每年不低于播出總量的30%!爸撇シ謩e”試點與推行,給了民營電視機構宏大的想象空間。
這一比例的重新劃分,意味著中國700億元電視廣告收入將重新分配。如果拿出50%用于內容,總計有350億元;其中20%左右用于消息,電視劇拿走60億元,余下一部分分給民營電視機構。中國的民營電視制作公司可能馬上將會坐收幾十個億的市場范圍。
不過也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在當前電視臺“一股獨大”的買方市場下,且各地有線臺、無線臺合并,省級廣電團體相繼組建,同一區(qū)域內的買方“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在此市場環(huán)境下,“制播分別”更像是一場由學者和媒體炮制的“偽高潮”。
一位在北京電視臺多年從事電視劇采購的工作人員就告訴記者:在全部電視劇產業(yè)鏈上,投資與收益的邊際效益甚至高達1:10,而收益的絕大多數(shù)又都來自于貼片廣告的銷售。目前,在大多數(shù)電視臺,電視劇甚至肩負著70%以上的營收壓力。盡管電視劇所產生的邊際效益如此之高,但是電視劇制作公司未必能賺個盆滿缽滿。一個傳播甚廣的案例,《漢武大帝》以59萬元/集的天價賣給中央電視臺,而電視臺的廣告收益高達1.2億元,但制作公司僅回收3700多萬,而該劇的制作成本更高達5000萬。也就是說制作公司虧本了,而只要電視臺壟斷買方市場的情況不轉變,制播分別也不會給民營電視公司帶來利潤的大幅增加。
吳信訓教授告訴記者:“制播分別”難以切實推動、取得本質后果的原因重要是制和播地位難以對等,“制”依附于“播”,受制于“播”。因此,處在體制之外的民營電視機構只能是“丫環(huán)命”。
本報記者 趙曉峰
相干鏈接 什么是“制播分別”
制播分別的概念來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國,原意是指電視播出機構將部分節(jié)目委托給獨立制片人或獨立制片公司來制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