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上的遺憾,一是8個月的籌備時間對于《紅樓夢》來說還是太短。很多東西還需要充分的案頭工作。二是選擇演員的自主性和時間再多一點就好了。三是篇幅再多一點,內容展現(xiàn)得就能再充分一點。四是拍攝時間再多一點,現(xiàn)在是15個月,哪怕能再有兩個月,有些戲和畫面還能再好。當然,這些都是理想,《紅樓夢》再拍也不可能把文學閱讀的感覺拍出來,只能是一個“電子影像的普及式的大眾文化產品”,幫助更多人去閱讀原著。
當年不計成本,現(xiàn)在成本控制是首位
中國青年報:很多人喜歡拿20年前的老版和新版對比。有一種觀點認為,20多年前尚屬計劃經濟年代,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相對簡單;而現(xiàn)在電視劇是要對投資方負責、考慮市場的產品,受到的限制也更多。你是否認同這種說法,或者談談你的看法。
李少紅:拍名著沒有辦法按照商業(yè)操作模式,只能從文化市場的影響力去考慮。特別是目前國內的電視劇市場的規(guī)律,題材定價的模式,不可能以名著或者藝術質量為依據(jù)論價。不能說一點影響沒有,只能說影響不大。這就是關鍵,怎么拍?拍不好,觀眾可拿名著要求你。拍好了,投資方不會多拿一分錢。當年不計成本,現(xiàn)在成本控制是首位。
我們在2007年底也想培訓演員,知道拍《紅樓夢》不培訓演員也是條罪狀。可拿什么培訓?我們拉了贊助,可演員集中的那天,贊助商突然變卦了,一車人從城東來到城西,沒地方去。最后暫時住進了街道旅社,告訴大家我們要艱苦奮斗。孩子們都是大奔送來的,拉著LV的旅行箱站在門口都傻了。這樣過了10天,我們瘋狂地奔波,終于找到了贊助,才把孩子們接到城堡住下。3年來,因為我們的特殊境遇,鍛煉了我們在商業(yè)操作上的能力,努力摸索出了一條文化產業(yè)如何和文化產品嫁接的方法,搭建了一座健康良性的品牌營銷橋梁。
中國青年報:最后,能否講講你讀《紅樓夢》的經歷?也想知道金陵十二釵中,你比較偏愛的人物是誰?
李少紅:我就不說了吧,說誰都會被拍磚。我啥時候看的《紅樓夢》沒那么重要。玩笑也被大炒特炒,最后都成為給自己準備的子彈。其實我和所有人一樣喜歡《紅樓夢》。有拍的機會更喜歡了,3年來有機會幾乎泡在里面。估計若干年后還會懷念這段經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