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曲子又稱念唱曲子。興于秦漢,盛于明清。是勤勞勇敢的武功人民在漫長的歲月當中,通過積累創(chuàng)造出以念唱為主的反映人民心聲,原生態(tài)的民間表演藝朮。特別是明代狀元康海蒙冤罷官回家以后,他將畢生經(jīng)歷都投入到散曲小令的創(chuàng)作與元曲雜劇的改革之上。因此,被后世尊崇為明代曲子復興第一人,和引領散曲新方向的領袖人物。他創(chuàng)作的258首散曲小令為豐富、發(fā)展和完善武功曲子自成一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秦腔和眉戶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故武功曲子的音樂接近秦腔與眉戶的音樂,聽起來優(yōu)美纏綿,藝術感染力強。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對稱押韻,方言性及強。它是聯(lián)曲體套曲,起腔為“月調”,結束為“月落”。起調為“背起”,落尾調子則是“背落”。它除了讓表演者坐在那里,帶上表情用方言口述人物的心里變化外,就是靠微妙唯肖的唱曲和不斷變化的面部表情,來完成整個劇情。所以,要求表演者口才鋒利,聲腔圓潤,精通樂器。
至于武功曲子何時傳入異地他鄉(xiāng),《續(xù)武功縣志》則記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太史公(康海)為倡秦聲,傳曲子,親率康家班社,南下?lián)P州,以曲會友。從此,武功曲子名揚天下。至今,揚州古運河的大水灣旁就有一處氣勢灰宏的康家私園。清到民國年間,能念唱武功曲子的藝人們,不但將曲子帶到茶館、書場上為那些文人墨客、官紳名流們演唱。而且,還有些命苦的曲子藝人唱著曲子走村入戶,沿門乞討,用以為生。天長日久,推而廣之,這就讓越來越多的地方的人們知道并喜歡這個曲調。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有個富平籍的人士叫王敬一,在武功縣衙當收科經(jīng)承10年有余,此人十分喜愛武功曲子,特別是將曲子里的72大調與36小調,之間的變化巧運用得非常精妙,且彈奏念唱達到了最高境界。他善于總結,不斷挖掘,把武功一代和周邊地區(qū)流行的曲子梳理歸類,編印成一部《羽衣新譜》的曲子集,這也是武功曲子至今有證可查的史料依據(jù)。
到了民國年間,念唱武功曲子的人才不斷涌現(xiàn),最有名的當數(shù)黨平厚、耿旭齋、丁鳳藩、韓命初、王文鵬、郭付中等人。而能念唱三個角的曲子高手鄭亞樵,一次在武功曲子班和華陰曲子班比唱難分上下的關鍵時刻,他一人上陣念唱了一出康海作的曲調變化多端的連套體曲子《王蘭卿》,終于取勝了華陰曲子班,被載入史冊。解放后,武功的曲子藝人又給那古老的曲子里填上新詞,歌頌黨為人民謀幸福的豐功偉績,使這一傳承千年情感紐帶的民間藝術,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如今,武功曲子雖說沒有搬上舞臺,讓更多的觀念領略其風采,但它仍然以題村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曲調的多變,在民間藝苑中綻放出獨特的魅力和奪目的光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