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丹霞地貌“申遺”成功,一時間各地掀起“申遺熱”。與此相對的是,“申遺”成本越來越高。據(jù)報道,牽頭中國丹霞地貌“申遺”的湖南新寧縣,為這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中國丹霞”六地共花費了十幾億元。
國內(nèi)公眾究竟如何看待“申遺”?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wǎng)和新浪網(wǎng),對1784人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53.5%的人不會沖著“世界遺產(chǎn)”的名頭去旅行,僅24.6%的人表示“會”。受訪者中,“80后”占34.9%,“70后”占31.8%,“60后”占18.7%。
如今“申遺”更像面子工程或風險投資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40處世界遺產(chǎn),數(shù)量排名全球第三。據(jù)建設(shè)部統(tǒng)計,中國如今有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各地躍躍欲試提出“申遺”的,已經(jīng)排隊到下個世紀。
對于“申遺”,58.2%的人認為確實能提高當?shù)刂龋?5.5%的人覺得能吸引更多人前去旅游,31.2%的人表示能讓名勝古跡得到更好保護。但也有26.9%的人覺得,“申遺”并不能達到這些預(yù)期目標。
數(shù)據(jù)顯示,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旅游綜合收入從125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6.7億元。而云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3年后旅游綜合收入就達13.44億元。
但最近有媒體曝出,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貴州省荔波縣,因“申遺”而欠下兩億多元的債務(wù)。
“如果為了‘申遺’負債累累,申到了又怎么樣?”在中國政法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郭世佑看來,“申遺熱”是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體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不考慮成本效益,更不會量體裁衣,“就像某個貧困縣花12億元建老子公園,爭老子故里一樣,你能指望它造福一方百姓嗎?”
調(diào)查中,62.5%的人直言,巨資“申遺”不值得,僅17.1%的人覺得“值得”。
此外,71.8%的人認為,當下“申遺”功利性太強。
“我記得,當年故宮、長城那幾個最能代表我國歷史文化的古跡‘申遺’成功時,大家都特別激動。但這些年,隨著世界文化遺產(chǎn)越來越多,大家都有點兒麻木了。”北京市公務(wù)員劉先生說,古跡不必“崇洋媚外”,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省級保護單位”的名號足矣,關(guān)鍵問題是如何讓這些“保護單位”更好地發(fā)揮保護的作用。
“如今的‘申遺’,更像是面子工程或風險投資!蓖瑢W眼中的“旅游達人”楊婉秋告訴記者,她去過眾多“世界遺產(chǎn)”,旅游環(huán)境并沒她想象得那么完善。不少年輕人也更愿意避開人群熙攘的著名景區(qū),結(jié)上三五玩伴安靜地享受旅行的樂趣,“如果說一定要花巨資掛上一些名目才能招攬游客,我覺得很膚淺,也太小看現(xiàn)在的‘80后’、‘90后’游客了。”
不過,武漢大學城市設(shè)計學院教授、科技考古中心專家王炎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指出,各地熱衷“申遺”也不一定是件壞事。
“辯證地看,花巨資‘申遺’還是值得的,因為這些歷史文化遺產(chǎn)都是無價之寶,比如中國丹霞地貌是不可復(fù)制和再生的!蓖跹姿筛嬖V記者,“中國丹霞”為了“申遺”雖然花了不少錢,但這些資金主要是用在拆除新建的樓房、還原自然地貌上。
保護名勝古跡就非得“申遺”?
各地掀起“申遺熱”,調(diào)查中,74.3%的人直言是因為“地方政府需要這類形象工程”;64.4%的人覺得是為了“漲門票,提高旅游收入”;63.9%的人認為原因是“提高當?shù)刂,吸引投資”。僅15.7%的人覺得,“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名勝古跡。
對此,郭世佑認為就像爭奪“名人故里”一樣,很多地方“申遺”就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吧赀z熱”的背后,是各地為提高知名度、吸引投資的利益爭奪,很少有地方率先從保護文化的角度去“申遺”。
調(diào)查顯示,74.0%的人期待把錢更多花在對名勝古跡的實際保護上;68.2%的人認為,保護名勝古跡不一定非要“申遺”。僅9.1%的人認為“申遺”對保護名勝古跡有利。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