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人人皆知,但說起低血壓,多少有些陌生。其實,臨床上這樣的病人不在少數(shù)。這些人往往體型瘦弱,早晨起床時常會出現(xiàn)精神疲憊、四肢乏力,稍微起身急一些,會感到頭暈,眼前發(fā)黑、心慌,需在床上靜躺半小時才能減輕不適感。平時有頭暈、乏力、尤其午飯后嗜睡,精神無法集中,嚴重時會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血壓低到多少就算是低血壓了呢?通常,收縮壓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于60毫米汞柱,65歲以上的人收縮壓低于10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于60毫米汞柱,就是低血壓了。平時我們所說的低血壓為慢性低血壓,又可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兩大類。
對于生理性低血壓多無任何癥狀,亦不影響壽命。生理性低血壓多見于年輕女性,尤以體型瘦長者多見,特別是從事腦力勞動者或辦公室工作的女性多見。此時低血壓的產(chǎn)生多與迷走神經(jīng)緊張性增高有關(guān)。
病理性低血壓又分為以下三類:
一、體質(zhì)性低血壓,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zhì)瘦弱有關(guān),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xiàn)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二、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是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出現(xiàn)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顯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暈、目眩、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
三、繼發(fā)性低血壓,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風濕性心臟病,降壓藥,抗抑郁藥和慢性營養(yǎng)不良癥,血液透析病人。
低血壓病人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幾下幾點:
首先,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平時要多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因為運動可促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類物質(zhì)分泌增多,因而使血壓上升,同時也可刺激心血管運動及調(diào)節(jié)中樞,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狀況,使血壓逐步升高。
此外,飲食上也有講究。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伴有紅細胞計數(shù)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癥,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zhì)、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等。糾正貧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升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癥狀。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yǎng)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
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shù)母哜c、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取12—15克。含膽固醇多的肝臟、蛋類、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調(diào)整生活方式的同時,低血壓病人還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治療。(王坤)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