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結束,學生就要根據自己的考試情況估分。近年中考,考生填報升學志愿安排在文化考試結束后、成績公布前。估分是考生填報志愿的重要依據,估分能否做到比較客觀、準確,對每一位考生至關重要。有關專家建議,在估分的過程中,考生必須調整好心態(tài)。
江蘇省心理教育名師、高級心理保健師張福新說,考生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估分出現較大誤差并不鮮見。
他最近對05、06兩年中考中4所學校946名同學的估分與實際得分作了調查,結果顯示,37%左右的考生估分的誤差在10分以內,應視為比較準確;而明 顯高估自己分數的學生占43.44%,其中高出實際得分50分的有35人,最多的高估79分;低估自己分數的學生占19.77%,低于實際得分50分的有 4人,最大誤差低估52分。
張福新認為,造成估分較大誤差的原因除了考生不了解評分細則、對答案把握不準外,主要是考生在估分時會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表現在:
自信心影響。
一般說來,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秀、自我要求比較嚴格的學生,估分相對來說比較準確。過于自信或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常常抱有僥幸心理,把似是而 非的答案都往上線靠,對自己分數的估計往往偏高;平時比較自卑或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往往擔心分數估高了遭別人笑話,對自己分數的估計往往偏低。這就要求 考生在估分時要克服盲目自信和過于不自信,既要參照以往成績,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自己答題的真實狀況慎重估分。
周圍同學的“暗示”作用。
調查統計顯示,班級與班級相比,有的普遍高估,有的普遍低估,這就是同學之間相互“暗示”作用的結果。比如陳同學聽說班上比自己成績好一點的李同學估分比自己少,馬上就認為自己可能估高了,要扣分。作為考生須切記,不要受他人的影響,要在研究試題答案上多下功夫。
升學“目標”的誘導。
比如孫同學一心向往某名牌高中,而老師、家長都認為他的成績達不到,為了讓家長和老師能同意他“拼一拼”,填報那所名校,在估分時他也會故意拔高,這就是心中“目標”的誘導作用。
對責難的規(guī)避。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但孩子考得較差,怕家長責備,就有可能有意無意高估自己的得分,以求得父母暫時的“寬慰”。調查發(fā)現,低分段的考生高估的比例大大高于高分段的考生,且分數越低,高估的幅度越大,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張福新說,作為家長,對上述情況應該比考生有更清醒的認識,才能協助孩子客觀、準確地估算出自己的中考成績,從而為正確填報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