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對森女有著由表及里的過細注解。首先,這個新門派是一個非常自我的群體,她們不太在乎這個世界畢竟變成了什么樣,將會變成什么樣,更像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森女的小世界由一部相機全權撐起,她們只通過這部相機看世界(多時興啊,時尚圈的現(xiàn)狀不也正是如此?)。除了必備的相機,森女的打扮也自覺地遵照各色的金科玉律,她們像劉德華的夢中情人一樣,只留柔順的長發(fā);絕不盲目尋求名牌(著名氣的名牌);必定要化透明無痕的裸妝;擁有幾條棉布長裙,最好是民族風的;只接收環(huán)保面料和天然顏料的染色印花;更偏向于球鞋、木屐和平底布鞋……
愛矯情愛自由愛拍照 請稱呼我們“森女”
你確定有點兒恍惚。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伍迪斯托克”草坪上那些打赤腳的花朵女孩又回來了?如果從穿衣趣味的角度上來講,的確是這樣的。森女和早期的嬉皮作風有很多交集。乍看之下,花朵女孩簡直就是森女作風試圖還原的原型。而這種說法并不是沒有理論支撐。1967年,Montery Pop Festival的宣傳曲中Scott Mckenzie唱道:If you a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這首自由之歌后來在“布拉格之春”中廣泛傳唱,而彼時,嬉皮風潮正是愈演愈烈,象征返璞歸真和自然的“花朵”(頭飾或者頭巾、衣裙上的印花)則成為嬉皮士身上最不可或缺的Logo。而時隔40年之后,在日本作家高木友美的小說《嫩芽》中又呈現(xiàn)了極其類似的描寫,身為森女的主人公莉美,“穿著一襲染著碎花的白色及踝長裙,類似的長裙擠滿了她的衣櫥,即便是冬天,她也不愿意讓那些花朵凋零。”這樣的描寫與前面的歌詞如出一轍。
不但如此,在某些意識形態(tài)上嬉皮士也與如今的森女存在著共通點。比如,二者都是崇尚自然、舒適、返璞歸真的衛(wèi)士;生活態(tài)度隨遇而安;熱愛流浪;排擠花費主義;尋求簡略、直接的處世態(tài)度。70年代,嬉皮士還是保衛(wèi)自然環(huán)境最大的一股社會力量,在反戰(zhàn)運動如火如荼之際,環(huán)保運動也蓄勢待發(fā)。有機食品大行其道、天然材質的面料風靡一時、抵制皮草、二手衫首次成了時興貨……這一切,不是在今日的社會中又開端一一重現(xiàn)?只不過它換了一個新的名號——低碳。而事實上,低碳生活也正是森女最為核心的生活要義。
著名的奢侈品百貨公司Barneys的經(jīng)理Breward也認為目前世界的經(jīng)濟形勢、社會風氣和主流情感與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有著類似之處。“回想一下70年代的環(huán)保運動和另類的生活方法吧,那個時代的革命現(xiàn)在正驚人地重演。”
物極必反 初見端倪
愛矯情愛自由愛拍照 請稱呼我們“森女”
當然,如果你足夠仔細就會發(fā)明全部2010年春夏的時尚圈已經(jīng)開端彌漫在一股森女的氣氛里了。清新的田園和質樸的鄉(xiāng)村作風被設計師不約而同地拿來詮釋,你曾經(jīng)見到過Chanel和Bottega Venata像今天一樣不遺余力地返璞歸真嗎?Valentino和Yves Saint Laurent也幾乎從未嘗試過今天可愛天真的草莓刺繡和純白長裙。Louis Vuitton和MiuMiu雖然表面上和森女氣質沒什么關系,但事實上也年輕得一塌糊涂,完整拋棄了那種板起臉孔、強勢逼人的氣場。至于Celine和Chloé,越發(fā)的柔美簡略起來,那演繹的恰是今日大勢所趨的自然、簡約,回歸女性化的特質。
在又一個十年即將開啟之際,森女的隊伍日漸強大。這是不是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暗示著時尚的輪回行將到來,是時候將那些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趣味趕出人們的視線,重新接納一個“正常”女性的自我回歸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