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偉長生前照片。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時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據(jù)新華社電 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六屆、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九屆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同志,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時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簡歷】
1912年生于江蘇無錫。
1931年至1937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學習。
1940年至1946年在加拿大、美國學習研究。
1946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1949年至198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等職。
1983年至1987年任上海工業(yè)大學校長。
1987年至1994年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
1994年起擔任上海大學校長等職。
上海大學設兩場所悼念校長
網(wǎng)上悼念頻道供師生悼念;網(wǎng)友設網(wǎng)上紀念館
本報訊 (記者吳鵬 郭少峰)昨日,上海大學發(fā)布公告稱,該校從今日起在寶山校區(qū)偉長樓國際會議中心、延長校區(qū)樂乎樓貴賓廳設立悼念場所。
錢偉長與錢學森、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三錢”。去世前,錢偉長是我國年齡最大的大學校長,也是擔任校長時間最長的高校校長。
上大設兩處悼念場所
上海大學發(fā)布的公告稱,錢偉長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應用數(shù)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為了悼念校長錢偉長,學校決定在寶山校區(qū)偉長樓國際會議中心(2010年7月31日起 8:30—18:00)、延長校區(qū)樂乎樓貴賓廳(2010年7月31日起8:30— 22:00)設立悼念場所。公告還公布了悼念場所的聯(lián)系電話(021-56331245 56331235 56333011(傳真))、電子郵箱(xiaoban@shu.edu.cn)和聯(lián)系人(校長辦公室王霖)。
上大師生網(wǎng)上悼念校長
昨日,上海大學已經(jīng)將首頁改成“沉痛悼念錢偉長校長的公告”,為了表達對錢偉長的哀悼,主頁和新聞頻道均改為黑白頁面,頂端顯示“沉痛悼念錢偉長校長”的大字,主頁同時發(fā)布了七篇長篇憶述文章《錢偉長與上海大學》,文章回憶了錢偉長先生求學、治學、報國、治校的歷程。
上海大學官網(wǎng)還開通了網(wǎng)上悼念頻道,至昨晚11時,師生在上面發(fā)表留言已達26頁。“那年窗外”發(fā)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強不息’,您的忠言,我永記心中,并化語言為動力,努力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錢校長您走好!”
還有網(wǎng)站專門建立起了“網(wǎng)上靈堂”、“錢偉長紀念館”,網(wǎng)友可以為錢老點上蠟燭、獻上鮮花,并且留言以表哀悼。
■ 唁電
清華發(fā)唁電悼念錢偉長
昨日,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校黨委書記胡和平向錢偉長先生治喪委員會發(fā)去唁電,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對錢偉長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屬致以誠摯的慰問。
唁電說,錢偉長是清華校友的杰出代表,他愛國敬業(yè)、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求真務實、終生向?qū)W的治學態(tài)度,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追求都是值得永遠學習和追慕的寶貴精神財富。
■ 史海鉤沉
“三錢”代表第三代留學生
1992年6月28日,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去世;2009年10月31日,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去世;2010年7月30日,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也離開了我們。
有著中國科技界“三錢”之稱的三位科學家先后離去,他們所代表的那個以“科技強國夢”為特征的“第三代中國留學生”時代也漸漸遠去。
如果說洋務運動、革命是前兩代留學生時代的關鍵詞,那么以“三錢”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國留學生群體,他們的夢想則是“科技強國”。
1956年,中國提出制訂1956年—1967年,1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600多位科學家、專家投身其中,在此期間,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三位科學家站在當年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前沿,力排眾議,確定了56項科研項目,并建議確定6個緊急項目,即原子能、導彈、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通信和自動化技術。
正是“三錢”的建議,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12年科學技術遠景規(guī)劃的基礎,也確立了年輕的新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端科學技術的基礎。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三人也被譽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他們也將一生貢獻給了中國的科技事業(yè)。
其實不僅是“三錢”,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有一大批人學成后回國,為新中國科學研究體系和工業(yè)基礎的建立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據(jù)統(tǒng)計,1950年滯留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有5000余人,而上世紀50年代末回國人數(shù)達到2500人,在中國兩彈一星功臣23人中,有21位就是第三代留學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