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懂得,除了今年5月份在北京的拍會上,泰山玉雕件拍出同類拍品最高成交紀錄之外,在京滬兩地同時首發(fā)的世博會特許紀念品“泰山玉·世博徽寶”,更助長了泰安一些精明玉石商想要“炒玉”的念頭。加上和田玉、翡翠暴漲之后,市場上資金找不到可以炒作的題材了,于是黃龍玉、泰山玉開端趁勢而上。正是看到市場對于這些精致泰山玉件的青睞,劉汝平現(xiàn)在也遲疑滿志想大干一番,處理完手上的毛料后,他打算專做精加工。
礦區(qū)村民:守著礦山“望玉興嘆”
“我們老百姓只懂做活,不懂玉石里面的道道,所以還是農(nóng)忙時種地,農(nóng)閑時來玉石加工點做工。”
泰山玉價格飆升,玉礦所在的石臘邊沿著104國道,逐漸湊集了數(shù)十個玉石店鋪開門迎客。不過這些開店的多是外地人,祖祖輩輩住在玉石礦上的石臘村村民則反應平庸。
26日中午,記者穿過石臘村周圍的一片莊稼地,蜿蜒的土路籠罩著一層厚厚的碎石片,村民說這全是泰山玉的碎渣,下雨天雨水一沖,全部山路上都是綠油油的一片。
在村西一家泰山玉加工點,村民李菊稱,自己在這個加工點打工半年了。談及本村為數(shù)不多的玉石加工點,李菊說,本村村民只有五六家,范圍也不大,干的活也只是粗制打磨。以前只知道里面含礦物,磨碎了當化肥使。“現(xiàn)在總算知道它值錢,但是又封礦了,所以我們想干也干不起來了。”李菊說。
除了開采原因,泰山玉的加工銷售需要高成本、玉石市場價格波動不定,都成為村民們“近水樓臺”卻望而生畏的原因。李菊稱,之前靠做玉石生意發(fā)家的幾戶人家,都有必定實力來蒙受玉石市場的長期波動,而且他們對玉石質量、價格變動等方面都摸得清。 “我們老百姓只懂做活,不懂玉石里面的道道,所以還是農(nóng)忙時種地,農(nóng)閑時來玉石加工點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