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副總編 周可 “狂躁是一種社會病,但是中國人的急,真的是來自于個體的急。你似乎是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裹挾向前走,但其實很多問題還是來自于你心坎!
選題策劃之初,并不是急之國這個概念。這其實是我們的系列策劃,叫“中國為什么”?之前做過一篇《中國人為什么愛撒謊?》,而本期封面選題的雛形是中國人為什么不耐心。
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可以發(fā)明大家生活中廣泛充滿著急和不耐心,而這種著急和不耐心甚至已成了許多人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
試圖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時候,發(fā)明這種現(xiàn)象其實折射了一種時間觀念的變更。
在歷史的長河里,許多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是一種慢的概念。而在當今社會,這種時間觀念正在或已產(chǎn)生了變更。從五十年代的大躍進開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等等類似概念被植入國人頭腦中,可以說那個年代沖擊和轉(zhuǎn)變了許多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
在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等概念加強了許多人對時間的緊急感。時間越來越被壓縮,主流價值觀越來越確定“快”的價值觀!翱臁币馕吨咝б妫翱臁钡拇_給我們帶來了物質(zhì)生活的改良。可是另一方面呢?“快”也令人們的心態(tài)變得很浮躁,變得很焦灼。
我國用飛躍的方法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走完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過程,使大眾生活產(chǎn)生了宏大的轉(zhuǎn)變。與此同時,有一樣?xùn)|西的消散是被許多人疏忽了的,那就是慢的才能。慢其實是更高的一種境界。不耐心的背后折射出人們享受慢的才能在喪失,F(xiàn)代社會高速前進的車上不能只有油門沒有剎車。現(xiàn)代人不僅要發(fā)明財富,也要能坐下來慢慢享受這些財富。所以做《急之國》這個專題就是盼望人們在拼命加速前進之后,可以慢下來看看周圍的風景。
這些反思很多時候是基于個體的反思。有一種聲音認為“自己的速度”是被拉動的,是被社會大環(huán)境裹挾的。當“被”這個概念成為風行語之后,人們就似乎找到了很好的推辭理由,認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自己是不得已的。可為什么不反思一下,在這個“被”的過程中,自己是不是也有義務(wù)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從自己開端,把節(jié)奏放下來,把速度降下來,比如說,你是不是可以下降你的步速?你是不是可以放慢你的語速?在社會中,你對別人諸多責備和諸多抱怨的時候,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狂躁是一種社會病,但是許多國人的急,真的是來自于個體的急。個體似是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裹挾著向前走,但其實很多問題還是源自個人心坎。簡略舉個排隊的例子,排隊為什么不能像發(fā)達國家的人那樣安靜?許多人為什么那樣狂躁不安?為什么要想方設(shè)法插隊?也許你會說,“我時間不夠”,“否則我忙不完一天的事情”。那么你這一天為什么不可以少安排一件事?其實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對行動的束縛,是由自己把持的。反思之后,你會發(fā)明生活是可以慢下來的。之所以此前慢不下來,是因為一直處在慣性之中。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