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中國面臨著一個急迫而重大并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即如何更好地溝通和融合各種不同思想文化資源,使各種不同思想文化資源能夠在一種理性多元的公共論域或話語平臺上彼此展開合理回應與良性對話。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便在于,如何看待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之相容性的問題。依方克立先生之見,在當今中國的思想格局之中,在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都具有“體”的優(yōu)位性,不過一個是主導性之“體”(也可以稱之為“魂”),一個是主體性之“體”,二者既不能混同,而又彼此構成一種“相需”的關系,只有“強‘魂’健‘體’、‘魂’‘體’相依才能成大用”。
人民本位。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之魂,還是中國文化之體,二者都具有一種突出而鮮明的人民性維度。要而言之,人民可以說既是“馬魂”之魂,亦是“中體”之體,再進而言之,“馬魂”之魂乃是人民主權之魂,“中體”之體乃是民為邦本之體。體健則本可固而邦為寧,魂強則人有權而民主治,二者相互依存、交織為用,才真正體現了一種成熟的政治理性和智慧,也才能更好地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
天下情懷。無論是“馬魂”,還是“中體”,它們那深切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政治情懷和價值信仰,都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地區(qū)、國家或民族的狹隘的事務領域和范圍,而是很自然地可以加以擴展、推而廣之,發(fā)展成為一種更加普遍性的天下主義情懷或人類主義精神。
實踐優(yōu)先。無論是中國文化的“大同”社會理想,還是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在實踐的層面,理想的實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對理想僭妄不實的過度追求乃至將這一理想過早地強加于整個社會,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綜合以上三點,也許我們可以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對方克立先生的下述說法獲得一種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即“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不是中國文化的危機,而是給偉大中華文明的復興帶來了生機。馬克思主義只是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指出一條通向大同的道路,它并不否定也不能代替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要在中國生根發(fā)展,不能沒有中國文化這個接受主體!币灾榜R魂”需要“中體”之根為之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體”則需要“馬魂”之理來引之提撕上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敏感神經,一定是一頭連接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靈魂,一頭又連接著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深厚文化根基的人。古人云:“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為政之本,務在于安民”,“為治之本,務在寧民”。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而言,利民、安民和寧民正是“馬魂”和“中體”的共同政治關切與歷史使命,為了人民的安樂和福祉這一共同的政治關切與歷史使命,“馬魂”和“中體”理當在政治上彼此協(xié)力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乃至造福全人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