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3月19日訊 王來勝是德州市臨邑縣鐘王家村村民,今年37歲的他從小是被養(yǎng)父母養(yǎng)大。在成長過程中王來勝一直有個愿望,那就是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直到今年的3月1號,養(yǎng)母去世的那一天,一個無意間的發(fā)現,讓王來勝終于有機會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
男子整理養(yǎng)母遺物發(fā)現老戶口本 找到30年前的家
3月1號,王來勝的養(yǎng)母田桂英逝世。王來勝叫來鄰居王茂勝幫忙整理養(yǎng)母遺物,從立柜抽屜里,王茂勝無意間發(fā)現了一本戶口薄。這是一本32年前簽發(fā)的戶口薄,其中一張內頁上登記的“吳建平”就是王來勝曾經用過的名字。父親吳順生、姐姐吳彩萍、出生地在江西婺源武口茶場。
盯著印在戶口薄上的親人名字和出生地址,王來勝模糊的記憶逐漸清晰起來。1978年,吳建平出生在江西省婺源縣,父母不久后離異,吳建平和姐姐跟著父親吳順生生活。1983年10月份,不知道什么原因,景德鎮(zhèn)一名叫做劉凱的人把吳建平帶到了山東德州臨邑縣。
5歲男孩被拐到山東 回憶童年跟驢子同睡
來到臨邑縣鐘王家村,吳建平被養(yǎng)父母改名叫王來勝,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不過,這段新旅程,王來勝走得并不順利,童年時光充滿痛苦的回憶。“挑水,一桶挑不動,倒成兩半桶挑,9歲的時候,10歲的時候,叫我拔草,打藥。”
小小年紀干點兒累活,還不算什么。在王來勝的記憶中揮之不去的,是養(yǎng)父母并沒有把他當成家庭的一分子。“晚上回來沒飯吃,還讓我睡草房,跟驢做伴兒,黑白跟驢做伴兒,有個套子,卷到袋子里,蓋著腚蓋不著上邊,蓋頭蓋不著腚。”
養(yǎng)父母的另眼相待,村民們都看在眼里,有好心村民看著王來勝可憐,就偷偷給王來勝送去吃的。吃著百家飯,王來勝慢慢長大。由于從小沒上過學,王來勝只認識100多個字,只能找些建筑上的體力活干,掙來的錢還得全部交給養(yǎng)父母,這樣的苦日子一直持續(xù)到王來勝結婚的那一天。
娶妻生子,王來勝這才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時光流逝,為養(yǎng)父母養(yǎng)老送終之后,一個機緣巧合,無意間找到的這本戶口簿,成了解開王來勝身世之謎的一把鑰匙。
民警排查200多人找到男子親父 父子倆盼相聚
臨邑縣臨盤派出所戶籍員 王淑珍說,“查詢全國的戶籍資料,查了以后有200多個這個名字,他父親吳順生的名字,慢慢看他的相貌,比對應該是有一點點把握,就給對方,上饒市的公安局戶政處,一個姓侯的警官聯系了 .”
在警方的協(xié)助下,王來勝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吳順生。30年來,遠在1000公里之外的父親也一直思念著自己的兒子。得到兒子的消息后,老吳正馬不停蹄地趕往山東。馬上就要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回想自己的過往,王來勝激動地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老父稱被熟人所騙 兒子所托非人此后失蹤
傳統(tǒng)觀念里,都說養(yǎng)兒防老,老吳家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怎么就弄到千里之外呢?當初,吳順生家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還得吳順生老人自己去回答。3月17號,等待了30多年的吳順生老人從景德鎮(zhèn)踏上了與兒子相認的旅程。
由于吳順生老人第一次到濟南,到站時間又是凌晨,放心不下父親的王來勝,提前20多分,給接站的記者打來電話,詢問父親情況。凌晨2點52分,吳順生老人乘坐的K69次列車準時到站。
24個小時相比30多年的等待,并不漫長。但從3月10號,得知兒子在山東臨邑的那一刻,一分一秒的阻隔對吳順生來說都是煎熬。硬座車廂十分擁擠,24個小時,吳順生一刻都沒有睡著。“我從小也是練武的,我?guī)煾甘巧綎|菏澤的,劉凱本來和我?guī)煾刚J識,因為劉凱也是武術學校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