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省文物局主辦,齊魯網(wǎng)、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生活頻道、廣播生活頻道、山東廣播電視報承辦的讓文物講好山東故事——“齊魯瑰寶”推選暨金牌講解員大賽于2014年11月份正式開啟。
2015年1月,電視生活頻道《金牌講解員》節(jié)目正式開播,給山東各地優(yōu)秀講解員提供了一個華麗的舞臺,選手們在舞臺上各展其才、舌燦蓮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背后,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們一起來傾聽選手張曉的故事。
齊魯網(wǎng)訊 一個不起眼的村莊,一條青石板的街道,一座很古樸的院落,是千古奇書《聊齋志異》的故鄉(xiāng),也是我的命運小舟停泊眷戀的地方。
做蒲松齡紀念館的講解員,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定數(shù)。2003年,剛上初中的我跟父母去參觀蒲松齡紀念館,不知不覺我被一個聲音甜美、和藹可親的高個子姐姐吸引了去,在青磚黑瓦的深深庭院里,我覺得她就像仙女。那時的我對講解員的理解是:漂亮!風光!個子高!沒想到十年后,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我陰錯陽差地也成了“聊齋”的講解員。當工作褪去了最初的神秘面紗,當每天花三個小時奔波在上下班路上,我曾彷徨動搖,不止一次自問:值得嗎?但是,“聊齋”文化的魅力最終給了我答案。
那是2013年秋的一天,我為一個中年男人和兩位老人講解,其中老大爺還坐著輪椅,為了讓老人聽得清楚,我故意提高音量、放慢腳步。當我們來到聊齋正房,老人顫顫巍巍地揮手示意老伴停下,激動地說:“三十年前我就來過這兒,還是老樣子,老樣子,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后一次來這兒啦!”老人因為腦萎縮,說話慢吞吞的,卻依然樂觀開朗,老伴連忙轉(zhuǎn)身拭淚,我的眼角也濕潤了,本該一個小時的講解變成了兩個小時.......送別老人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雖然只是一面之緣,我卻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情景再現(xiàn),讓老人找回當年參觀的感覺。這不正是講解的意義嗎?讓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得以弘揚并傳遞出更多美好的情感和寄托,而我在陪同觀眾文化“朝圣”的過程中也收獲了感動和光榮。
兩年多過去了,我與講解形影不離,宛如初識,講解也讓我不斷成長。好多同行一聽為小朋友講解就皺眉頭,我卻喜歡跟孩子們互動、講故事、朗讀展板,看著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我成就感十足。我更懂得,講解員不僅僅只有外在美,自我提升、不斷積累才是職責所在,也是事業(yè)生命力之源泉。
“愛一行、干一行”,是幸運;“干一行、愛一行”,卻是歷練,更是財富!做一名古代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shè)者,在遠離都市的鄉(xiāng)村,耕耘,收獲,愛我所愛,歌我所歌。人生若此,夫復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