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勒指出,如果全球經濟下行的趨勢繼續(xù),世界經濟將會進入IMF所稱的“新的平庸”,那么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將會都會失去很多。
以下為科勒發(fā)言的部分實錄:
Horst KOEHLER:尊敬的王波明先生,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為今年的財經年會做出貢獻。財經年會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國際聲譽。《財經》代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它熱情地追求分析經濟跟金融的發(fā)展、趨勢,而且強調實事求是;它也代表著一種力量,來用不同的角度打量世界,這樣能夠使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更全面;同時,它也代表一種質量,強調有深度的意見,以及有決心來為決策者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種后視鏡似的的批評。
我今天給自己的發(fā)言起了一個題目,叫“有關于全球伙伴的探討”,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我們只能作為一種嘗試,講幾句話而已。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去了解民族之間合作的根源。我生長的家庭的生活經歷反映著歐洲20世紀頭半個世紀的動蕩。我們的家庭不斷搬遷,從羅馬尼亞到奧地利,到波蘭。我是在波蘭出生的,然后又輾轉到東德,后來又到了西德。有三次,我們這個家庭感覺到一切都喪失了。所以,我了解貧窮是怎么回事,難民是怎么回事。今天我知道戰(zhàn)爭跟仇恨能夠給人類帶來的毀滅跟痛苦;也知道擁抱和平,拒絕和阻止戰(zhàn)爭發(fā)生有多艱難。同時,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政策強調合作,強調互利,會給更多人帶來更大的益處。我做過德國財政部的副部長,同時我也參與《馬斯赫里克特條約》的討論,后來我又成了IMF的總裁,最后成了德國的總統(tǒng)。我一直渴望著更好的了解如何使得各國人民能夠更好的合作,如何使他們能夠跳出短視的利益訴求,而擁抱世界長久的和平。
我很榮幸今天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一生的經歷和追求的思想。
首先談一些現實的情況,然后我將談到世界銀行的改革,接下來會談到世界實務—全球化的通路會讓我們走出森林,來到開闊的地界,最后談談現實:
經濟方面,我同意IMF最近出臺的一個報告,全球的經濟在從金融危機當中復蘇,但是速度是令人失望的,而且下行風險還在增加。尤其是從今年年初開始,以德國為例,經濟預測已經做了下調。這種下調不光是新地緣政治的考量。如果這種趨勢允許繼續(xù),也即是變成IMF的總裁所說的一種“新的平庸”,那么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將會都會失去很多。因此,她(IMF總裁)的三套目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所有的政府,所有的措施,都應該強調推進經濟增長,注入經濟強勁的動力,取得一種更好的諧和。這些目標,在不同的國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但是有一些經濟的規(guī)律需要所有的國家都注意。最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以及挖掘潛力。僅僅靠信貸來支持刺激消費是不行的,還要強調在結構上進行改革,增強人們的信心,要強調創(chuàng)新和競爭力,還需要投資于經濟設施、教育跟研發(fā),而且還要瞄準國際貿易的不平衡。在過去的幾年里,不同國家的央行都推出了一些妥協(xié)式的政策作為改革,但是沒有被政府很好的使用。我們需要的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實現這種發(fā)展,就要強調結構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講,利用大規(guī)模的赤字的消費,在我看來會引入一種錯誤的方向。 (來源:人民網-理財頻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