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幾代亞洲人而言,“靖國神社”是一個能輕易攪起萬千情緒的特殊名詞。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丑惡戰(zhàn)爭的代名詞。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tài)度”等種種說辭。
黑白鏡像之間,靖國神社究竟是什么?“8·15”到來之際,記者走進這個日本“無冕”國家級神社,去感受其氛圍。
軍旗之下的招魂社
靖國神社在日本是何等地位?外苑的大鳥居(神道教中分隔神和人居住的地方的標志)前,有一塊刻有“靖國神社”四個大字的石碑。據《靖國神社百年史》記載,因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禁令,靖國神社才削去石碑上部原本用來展示神社級別的“別格官幣”字樣,算是取下國家級神社的冠冕。盡管如此,其“無冕”地位依然存在。
神社本殿前掛著繡有皇室標志的16瓣菊花的白色帷幕,逢天皇使節(jié)前來或首相等高官參拜時會換上象征高貴的紫色帷幕,其政治意義不言自明。
本殿左側旗桿臺豎著日本國旗,旗桿上并未使用西元紀年,而是使用即便在右翼中也只有極右翼才使用的“皇紀”年號。
更特殊的是,靖國神社自始至終與日本軍方有著緊密聯系。據《靖國神社百年史》記載,靖國神社最初就是以“東京招魂社”身份建立,是當時唯一隸屬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神社。舉行祭祀時并無專門神官,而由陸軍省官員主持,由此可見一斑。
“靖國神社”石碑前的石獅也大有來頭。石獅由日本藝術院會員后藤良在二戰(zhàn)期間開始雕刻,因日本戰(zhàn)敗而被擱置,后由另一作者完成。遠東軍事法庭審判時日方律師團副團長、東條英機的主任律師清瀨一郎將其買下。在其就任眾議院議長6年后,他于1966年將石獅捐予靖國神社。
石碑背后的神社第一鳥居也有故事。據“大鳥居重建事業(yè)委員會”的銘板記載,1943年戰(zhàn)事吃緊,日軍制造武器所需的鐵不足,原鳥居建筑與神社內其他部分物件一起被撤下,充作軍需。據說,此舉背后脫離不開宣傳目的——在日軍已顯頹勢之際,日本政府動員民間將鐵器提供給軍隊,而靖國神社以其特殊地位自然“身先士卒”。
美化戰(zhàn)爭的祭祀地
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新聞總能立即激發(fā)亞洲近鄰強烈抗議。面對昔日戰(zhàn)爭受害國的憤怒,日本政客卻常輕描淡寫辯稱,“靖國神社只是日本神道教鎮(zhèn)魂慰靈的場所”。然而,這座地位崇高的祭祀場所內,卻處處展示著與戰(zhàn)爭緊密相關的符號。
常有“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zhàn)犯牌位”的說法,其實靖國神社里并無牌位,只有被稱為“靈璽簿”的名簿,其中包含1978年10月被合祀的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zhàn)犯。
靖國神社第二鳥居旁,兩只大石燈籠基座部分各有一圈浮雕,描繪著“日清戰(zhàn)爭到滿洲事變期間的主要戰(zhàn)爭”、“日清戰(zhàn)爭黃海會戰(zhàn)”、“明治38年滿洲軍總司令官兵幕僚奉天入城式”、“日中戰(zhàn)爭上海附近的空中戰(zhàn)”、“日中戰(zhàn)爭炸彈三勇士”、“臺灣鎮(zhèn)定”(鎮(zhèn)壓臺灣原住民起義)等戰(zhàn)爭圖景,還曾被印為明信片發(fā)行。在這些被刻意凸顯為日軍“壯舉”的畫面中,又怎么看得到亞洲千千萬萬被侵略民眾的血與淚?
神社本殿前最后一道鳥居的捐贈方恰是叫囂修改歷史教科書的“新教科書會”的母體“日本會議”。鳥居旁的木制櫥窗內每月輪換展示戰(zhàn)死日軍軍官遺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