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齊魯晚報今日煙臺副總編輯,毛旭松 齊魯晚報今日煙臺記者
中國幾代人都知道一本書,名字叫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那段經(jīng)典名言耳熟能詳,"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yīng)該這樣度過:當(dāng)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但,你知道當(dāng)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嗎?他就是咱們山東漢子朱彥夫。他也有段經(jīng)典的話。"人應(yīng)該這樣的生活,不因為失去太多而忘記去付出,不因為殘缺而停止追求圓滿,不管生活賜給我們是什么,我們留給生活的永遠(yuǎn)是信心和笑容。"
對于一般人來說,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連活下去都需要勇氣,可能一生都被灰暗籠罩,仰仗著親朋生活。像朱彥夫這樣,不僅能夠自食其力,而且還能夠擔(dān)任25年村支書,硬是讓窮山村脫胎成新農(nóng)村的榜樣。工作之余用嘴銜筆,歷時7年,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
后來,朱彥夫的感人事跡廣為天下知,他獲得了極多的榮譽和人們的溢美之詞,但這些并沒有成為朱彥夫的負(fù)擔(dān),反而變成了他人生向上的動力。他并不單純是身殘志堅的典型,更在于他身上散發(fā)出的人性光芒。是什么支撐著他能夠在逆境中勇敢地站起來?我想,正是那堅定的事業(yè)使命感和不愿向命運低頭的決心。
"人"字寫起來簡單,一撇一捺即為"人",但想用一生去把"人"寫得端端正正并不容易。有太多的人在官場或生意場中迷失自我,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钪瑓s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把"人"寫得歪歪扭扭。再看山東漢子朱彥夫,他用不怕苦、一心為民的做派寫下了堂堂正正的大寫的人。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我們齊魯大地自古多俊杰,這片熱土是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抗戰(zhàn)年代革命老區(qū)英雄輩出,和平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朱彥夫、張海迪,都是頂天立地的山東兒女。
先哲弗洛伊德認(rèn)為,人生就是一場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不斷搏戰(zhàn)的過程。在一次次失敗中,朱彥夫一直與命運搏斗,他終于成為勝者。朱彥夫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身上的可貴品質(zhì)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如今再學(xué)朱彥夫,對于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少些抱怨、少些浮躁,多沉下心來,去審視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可能一生都不會遭遇到朱彥夫那樣的厄運,但這不妨礙學(xué)習(xí)他身上的可貴品質(zhì),去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寫的人。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