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次提申請首屆啤酒節(jié)終暢意開喝——1986年首次報告被否后旅游部門三改方案 第一屆啤酒節(jié)4萬人參加從湛山到中山公園的藝術巡游 啤酒免費品嘗
一大杯洋溢著雪白泡沫的啤酒高高舉過頭頂,耳邊是喧囂的音樂,和遠處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用微笑打個招呼,仰起脖子,伴隨“咕咚咕咚”的聲音,啤酒下肚,最后還不忘將杯底倒過來,向大家炫耀已經(jīng)“全干了”……這就是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從1991年開始,伴隨青島改革開放初期的繁榮應運而生。至今已經(jīng)進入第24年,儼然已成為這個城市最具魅力的節(jié)會,也是亞洲最大的啤酒盛會。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啤酒節(jié),啤酒城,以及由‘啤酒’話題蕩漾開來的漣漪早已經(jīng)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幻化為城市的特質,成為青島記憶的重要部分。”
——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總指揮林志偉
申請
首次未批準只因酒不夠
1989年夏天,36歲的曲法純提著水壺到樓下小賣部買了5斤散啤,招待從外地來的朋友。“那時候只有過節(jié)有5瓶啤酒供應,平常喝酒只能用大白瓷碗或者罐頭瓶到小賣部買散的。”曲法純記得,每次去買啤酒都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他當時就在想,什么時候能有個地方“痛快”喝個夠,帶著朋友去喝也有面子。曲法純沒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很快就隨著第一屆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的舉辦變成了現(xiàn)實。
當時,改革開放為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打開了一扇大門,青島周邊的濰坊風箏節(jié)、泰山登山節(jié)等都相繼辦起來,并且非常紅火。而此時的青島仍是單一的觀光型旅游城市,空守著一個幾乎和青島同齡的青島啤酒品牌。其實,早在1986年,青島市旅游局就向青島市委、市政府打了一個報告,提出了舉辦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的構想。但那次報告被市里否決了,當時青島啤酒年產(chǎn)量不到30萬噸,還肩負著全國近八成的外貿(mào)出口任務。
但舉辦啤酒節(jié)的想法并沒有就此擱淺。“從那時候起,我們一直在做深入調研,共修改了3次成型的啤酒節(jié)方案。”時任市旅游局政工處副處長單保宣告訴記者,因為啤酒在青島最有群眾基礎,適合辦節(jié)。
“了解到青島啤酒二廠即將投產(chǎn),只要啤酒能供應上,我們就能辦啤酒節(jié)了。”1990年9月26日上午,時任市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志偉仍然很忐忑,因為她代表市旅游局再次在市委常委會上做了 《關于舉辦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實施方案的匯報》。這一次,市委常委會原則同意了舉辦方案。
啟動
參照慕尼黑啤酒節(jié)照片籌劃
曲法純有4個中學同班同學畢業(yè)后分配到了青島啤酒廠,其中一位分配在后發(fā)酵車間,那是啤酒生產(chǎn)的最后一道工序,經(jīng)過這道工序之后,啤酒就可以裝瓶了。那年月,愛喝啤酒的曲法純隔三差五就會去啤酒廠車間找這個同學玩,同學會用米達羅(青島人對截錐形水桶的稱呼)接來啤酒給他喝。“那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新鮮原漿啤酒,每次都是覺得喝不夠,但又不好意思再向同學要了。”曲法純說,他這個時候也從同學那里知道,市政府在籌辦啤酒節(jié)了。
18歲就進入青島啤酒廠工作的王德枋,一開始做釀酒工人,后來調到廠里當了工會副主席,也成了首屆啤酒節(jié)的籌委會成員、總策劃、現(xiàn)場副總指揮。“啤酒廠有幾個年輕人在德國杜明斯啤酒學院進修學習了四五年,而這所學校就在慕尼黑,他們目睹了慕尼黑啤酒節(jié)的盛況,被當?shù)厥忻竦目駳g和對城市帶來的影響力所感染,還帶回來了幾張照片,有彩車游行、啤酒大篷、嘉年華。”王德枋說,就憑幾個照片,他們開始了第一屆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的籌劃。
籌備
連熬幾夜寫出20厘米厚方案
1991年,青島啤酒二廠的投產(chǎn),讓青島啤酒的產(chǎn)量翻番,給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的舉辦奠定了物質基礎。1991年5月,市政府、市旅游局和青島啤酒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jié)新聞發(fā)布會,中央各媒體和倪萍等青島籍明星等近百人出席。“當時啤酒節(jié)確定在6月23日,是因為恰巧這個時間青島在舉辦‘青交會’,想達到兩個節(jié)會互相襯托的目的。”單保宣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