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筑以自然質樸為美
大眾日報8月18日訊(彭輝)8月17日,作為第七屆威海國際人居節(jié)的“重頭戲”,“中國文化建筑的方向”論壇在威海舉行。論壇以“建筑文化·精神家園”為主題,與會專家大力倡導自然質樸和諧的建筑之美。
“一座建筑可以設計成鳥巢的樣子,但設計成鳥的樣子就不行了。真要建成了,‘鳥’的頭部怎么用,腿部怎么用?”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建筑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宗威用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引出建筑設計的實用性特征,“建筑是實用藝術,與造型、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存在著巨大差異,會受到許多現實因素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創(chuàng)作。當前在建筑設計中存在一種唯美主義的傾向,忽視建筑的實用功能,過分追求藝術表現形式,采取過多的裝飾,這都是以資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為代價的。一座成功的建筑,要敬畏愛護自然,達到形式和功能的和諧統(tǒng)一,摒棄過度裝飾保持質樸本色,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時,還要跟上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反映時代特色。也就是說,要具有自然美、和諧美、質樸美、地域美和時代美。”
天津規(guī)劃局副局長、天津文化中心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總負責人沈磊介紹,在天津文化中心規(guī)劃設計時,首先摒棄了一味追求“奇、新、特”的理念,而是以人民性和公共性為主旨,確定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設計思路。“一處石雕設計可以增加整個建筑群的美感,但由于對交通產生不利影響,被我們果斷‘拿掉’。”這一決定充分印證了沈磊所推崇的“功能是建筑的本質”的觀點。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表達,可以采用抽象的符號,而不要僅僅拘泥于具體的形象。”中國航空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傅紹輝說。在他主持的內蒙古科技館和演藝中心的設計中,建筑的線條不是直來直去的,而是帶有弧度的“弓形”。傅紹輝介紹,“弓是蒙古族文化元素的集中表達,是力量的象征,弓形線條正是對這種文化的反映。蒙古族服飾中,經常采用一種密布圓釘的圖案。因此,在窗戶的設計中,我們就采取了密布的圓形窗戶,對這種圖案進行呼應。”
如何實現建筑設計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將建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專家岡田知子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獲得日本建筑設計大獎的犬島美術館,給大家啟示頗深。犬島周長不過四公里,島上有一個廢棄將近100年的煉銅廠,日本設計師將煉銅廠改造成一所美術館。美術館不設照明電源,而是用很多鏡子反射陽光。煉銅廠地下車間與巨大的煙囪空氣是相通的,夏天,高大的煙囪將地下車間的低溫空氣源源不斷地“拔”出,低溫空氣所過之處,就是天然冷氣。為解決冬天取暖,美術館將一間展室做成了玻璃房,通過煙囪的拔升作用,玻璃房的暖空氣也源源不斷地送到美術館的每個房間。犬島只有居民100多人,但每年到這個小島上來參觀美術館的游客達到2.7萬人,很多人都是來體驗一下人類巧妙應用自然能源的魅力。
蘇州科技大學的時匡教授做總結發(fā)言時說:“日本的建筑設計評選,很多小項目可以獲大獎,充分說明了好的建筑設計作品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創(chuàng)意,這值得我們國內評選建筑設計獎時所借鑒。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建筑學是工科中的藝術學科,要增加建筑設計的文化含量,首先要提升設計師的文化底蘊,而文化底蘊的提升絕不是開幾堂美術課就能解決的,在設計師培養(yǎng)方面,我們還需要作更多的探索。”
延伸閱讀:淄博四道關口保障居民“采光權” 嚴防建筑私改規(guī)劃濟南救助站下周四“箱包廠”安家 建筑面積1.7萬平米成都現“樓歪歪” 全球奇葩建筑物盤點(組圖)威海:烈日下工地上的她們 記者走訪建筑女工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