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聊城晚報記者從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證實,截至目前,聊城經(jīng)國家批準設立的博物館已達11家,其中10家國有博物館,1家民營博物館,館藏文物16517件套,珍貴文物633件套。9家開放的博物館,已免費接待553.10萬人。
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郭爭鳴告訴聊城晚報記者,2008年3月,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率先免費開放。同年,臨清市博物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張彥青藝術館實現(xiàn)免費開放。2009年,傅斯年陳列館、莘縣博物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高唐縣博物館相繼實行免費開放。截至目前,除古建筑類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外,全市9家博物館實現(xiàn)了免費開放。
4年來,全市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接待觀眾達到553.10萬人,平均每年遞增70%,青少年觀眾184.05萬人,舉辦臨時展覽143次。免費開放帶來的另一大可喜變化就是觀眾結構的多元化,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博物館觀眾中低收入群體、青少年學生、老人、外來務工人員和殘疾人有明顯增加。(陳金路 楊燕)
■頭條相關
免費開放賦予博物館更大活力
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郭爭鳴說,為應對博物館免費開放,各博物館、紀念館實施了日總人數(shù)控制測算,公布免費開放參觀指南,采取憑身份證發(fā)放免費參觀券,對團隊、外賓團體參觀提前預約,對觀眾集中時間段實施必要的人數(shù)控制等措施。同時,制訂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處理中心,從各方面保證了免費開放的平穩(wěn)、安全、規(guī)范和有序進行。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2009年5月1日免費開放以來,聊城運河展廳的漕船過壩內(nèi)容采用動畫形式來表現(xiàn),使其更直觀、易懂,做到寓教于樂。展覽廣泛采用聲光電多媒體形式表現(xiàn),模擬艙、觸摸屏、人體感應設施、電子翻書、地面投影等深受中外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喜愛。
博物館根據(jù)不同層次的群眾特點,制訂講解方案,分別設有普通話中文、日語、英語講解員,使用多媒體、網(wǎng)絡、無線傳輸?shù)榷囗椏萍嫉臄?shù)字導覽技術講解。一名華東師大的觀眾在留言簿上寫道:“這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館,既有段的鋪墊,又有點的突出。點段結合,生動有序,F(xiàn)代化技術的應用使聊城文化和運河文化更有傳播力。”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精心組織各種主題教育活動,舉辦青少年成人宣誓儀式、入隊、入團儀式,新黨員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與觀眾形成了良好互動。位于東關街的傅斯年陳列館成為聊城八中、東關民族小學等中小學校的課外活動基地和共建單位。(陳金路 楊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