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記者陳文
黑白兩色的安徽館,頗有水墨畫的淡雅味道。這種古典氣質(zhì)烘托出安徽館徽派文化的主題,也讓到這里參觀的游客有一種時空倒退的感覺——回到古老的徽式院落,感受陣陣春雷中潺潺的雨水聲,再配上一旁講解員講述這其間耐人尋味的文化故事,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每場講解都是VIP級別
去過安徽館的游客肯定會體會到這里的不同尋常。安徽館的參觀是分批進場,每場只能進入60人。而在體驗安徽館的10多分鐘里,每批游客都會有一位專職的講解員全程帶團講解。
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位貼身導游陪同在身邊。“無論是VIP團還是散客,我們都是用同樣的方式接待講解。”李欣欣說,普通游客在安徽館也能體會到VIP接待的感覺。
這樣的接待方式,也會產(chǎn)生“副作用”。李欣欣告訴記者,因為是分批接待,勢必要求后面的游客耐心等待,但就造成一些游客的不理解。“他們會覺得,為什么你們這里就不能像其他場館一樣隨意進出,非得等那么久。”遇到這種情況,李欣欣的訣竅就是轉(zhuǎn)移注意力。比如說,在門口的講解員這時便會提前開始講解,從安徽館的外形講到門口酷似迎客松的奇石“靈壁石”,讓游客放松心情。“等到進場后,每個游客便會忘記剛才等待時的煩躁,沉浸在安徽館的獨特布置中。”
場館講解不能自說自話
值得一提的是,李欣欣今年剛剛大學畢業(yè),剛剛加入安徽國際會展中心,這次世博行不僅是她們這個集體為世博服務(wù),更是她個人的工作試用。而通過世博期間的良好表現(xiàn),她也順利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不過,提到剛投入工作的那段時間,李欣欣也著實費了一番勁來調(diào)整。她在大學學的是播音專業(yè),播音主持、電臺實習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少,雖然都是動嘴皮子的活,但換成講解,還是有些不適應(yīng)。
“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主持面對的受眾是被動接受,不會因為你講得不好就走掉,但游客就不是這樣了,就算你講得再賣力,他覺得不好,或者你沒吸引住他,他可能掉頭就走。”李欣欣說,剛開始的時候,她就是用主持人那種端莊、字正腔圓的口吻向游客講解,但實際的效果就好像是在一個電視屏幕中自說自話,根本吸引不了游客。
為此,李欣欣開始琢磨,如何吸引游客。她發(fā)現(xiàn),講解的要點在于要有親和力,讓每個游客都感覺到講解員是和他在單對單交流,同時還要經(jīng)常和游客互動。如此之后,游客的腳步也就留住了。
領(lǐng)會徽派建筑文化底蘊
安徽館展現(xiàn)的是徽文化特色,但場館并沒有追求全面,而是專注于徽派建筑。所謂“無徽不成鎮(zhèn)”,徽商推動了安徽城市的發(fā)展,同樣,徽式建筑中也深深烙上了徽商的印記。
“最經(jīng)典的就是我們館里的‘四水歸堂’展項,天上春雨如同四方之財,順著天井匯入自家院落,這里不僅有天井這個徽派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也體現(xiàn)了‘水’這個在徽文化中相當有地位的文化符號。”在講述時,李欣欣自己也為徽文化的深厚底蘊所感動。
以前,李欣欣到西遞、宏村這些古徽派建筑群去的時候,心里感受的只有漂亮,而如今她已能體會到其間傳遞出的文化涵義。“舉個例子說,徽派建筑有個顯著特色是馬頭墻,它的作用是即使隔壁鄰居家著火了,火勢也會被馬頭墻隔住,其實,這里也反映了徽商重利的商人性格。”李欣欣說,因為有了這種體會,她便更要將多彩多姿的徽派文化介紹給全世界的游客。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