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智利礦難真正的“救生艙”是制度 隨著被困33名礦工全部獲救,智利圣何塞礦井超過兩個月的營救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網友說,中國也是一個礦難頻發(fā)的國家,如何透過智利的營救行動,學習其中的經驗、理念,非常有必要。 見證生命奇跡的時刻 署名“林坤”的評論文章說,兩個多月來,智利被困礦工一直為世人矚目。除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同情感之外,在這場馬拉松般的求生與營救過程中,每個礦工積極樂觀的精神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絕對尊重,令人印象尤為深刻。 南方網刊登署名“朱四倍”的評論文章說,尊重所有公民的生命和生命尊嚴是文明的要義所在。反觀現實,在一起起礦難中,礦工的生命都顯得那樣脆弱,生命的神圣性都受到了漠視。種種對待生命的非文明現象的存在,消解了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也無法讓我們感受到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人的價值的崇尚。但是,智利礦難的救援行動見證了人性的光芒,更使我們看到了對生命的尊重。 署名“光宏”的博客文章說,生命的崇高與尊嚴,是人類普適的價值觀。智利礦難,讓我們共同看到見證生命奇跡的時刻。 科學和人性化的救援 南方網刊登署名“王石川”的評論文章說,尊重生命,就要構建生命免于傷害的制度框架。制度框架一旦完善,即便災難來襲,生命幸存的幾率也會大大提高,為獲得營救留下空間和機會。智利此次礦難就是如此。發(fā)生礦難了,礦工為何安然無恙?因為井下有緊急避難所,儲存著大量的食品、水、氧氣,如果沒有避難所,沒有一系列必需物品,礦工再有神助也不可能支持60多天。 署名“落燈花”的博客文章說,生活在陰暗密閉的地底,33名礦工心態(tài)一直保持淡定,與科學和人性化的救援是分不開的,智利政府為礦工提供撲克、掌上游戲機和圖書,并請來美國太空心理專家指導礦工調整心態(tài),體現了一種人文的關懷。 署名“林坤”的評論文章說,正是有了較完善的避險設施,與不計成本的食物、給養(yǎng)、娛樂等物質上的輸送和精神方面的治療安撫,才能使井下與井上保持同步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智利政府還十分明確地告訴礦工,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樣的救援措施。此外,無論從事故原因到方案設定,從井上井下的溝通到許多體貼的救援細節(jié),由于有了全方位的、透明及時的媒體報道,仿佛勵志電影一般鼓舞人心。 署名“李妍”的評論文章說,仔細梳理此次救援中智利政府的表現,我們更看到事前防范對救援的力量。正是有了事前設置的防御避難所,礦工才能夠依靠避難所內的食物,在未被發(fā)現之前生存下來。也正由于堅持提供井下生存所需的食物、書籍、心理救助等物質輸送和精神治療,使井下保持一種與井上相同的生活秩序,才創(chuàng)造了礦工們樂觀生存的客觀條件。 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署名“冰海凌峰”的博客文章說,智利礦難要是發(fā)生在中國會是個什么情況?中國一旦發(fā)生災難,整個礦井完全坍塌,想救井下礦工難度之大可以想象。為何會這樣呢?問題病癥在于修建礦井時不免會出現偷工減料,能省則省,根本不把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 署名“王國榮”的評論文章說,雖然我們不能把井下打扮得像城市那么漂亮,有那么大投入和那么多建設,但是完全有能力有資金打造和改善井下的安全設施。如果我們所有的礦井都建了地下安全避難所,加之地面人性、科學、有效的救援制度保障,我們也完全可以創(chuàng)造礦難救援的世界奇跡。 署名“李妍”的評論文章說,智利救援告訴我們,對于災難,真正能讓無力者有力的,是在災前的防范、科學的布局、專業(yè)的技術以及人性化的救援。 署名“林坤”的評論文章說,智利礦工大營救對于礦難多發(fā)的中國來說,有著很多啟示。如何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營救綜合協調、新聞報道機制,提升施救的科學性、人性化以及增強營救設備的現代化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記者于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