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9月9日電 據(jù)國家文物局網站報道,近日,河北省邢臺市文物部門對位于柏鄉(xiāng)縣小里村的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在一灰坑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陶塤。該陶塤為泥質紅陶,手制,刺猬狀,空腹腔,平底。頂部左右各有一個不規(guī)則形音孔,腹部正面有一吹孔,器身有8組指甲紋裝飾。器身高8厘米,最大直徑7厘米,音孔最長直徑約為0.5厘米,吹孔直徑為2厘米。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它的起源與先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有關,可能是先民們?yōu)檎T捕獵物而模仿鳥獸叫聲制作而成。古代有一些與塤相關的成語,如伯塤仲篪、如塤如篪等,說的是用陶土做成的樂器塤和用竹子做成的樂器篪配合演奏,聲音和諧動聽,用來稱贊兄弟和睦。
考古研究證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出現(xiàn)了塤,只不過樣子非常原始。如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fā)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一個吹孔。陜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兩件陶塤,其中一件只有一個吹孔,另一件分別有一吹孔和一音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先民在塤體上逐漸增加了音孔的數(shù)量,發(fā)展成為可以吹奏曲調的樂器。小里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這件陶塤形制獨特,其吹孔位于腹部,而一般出土的陶塤的吹孔多在頂部;其肩部的兩個音孔可能具有多重功能,既可作為音孔調解音調,又可用于穿繩懸掛或攜帶,還可當做刺猬的眼睛。
該陶塤為研究我國音樂發(fā)展史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河北省文物局 邢臺市文物管理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