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嚴重腦出血,為了救命醫(yī)生不得不取下患者的一塊頭蓋骨,暫時保存在青醫(yī)附院低溫醫(yī)學科,等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重新放上去。但20年過去了,患者早已經聯系不上,頭蓋骨被主人遺棄了。11月26日,記者采訪了解到,像這種主人已經不要或者聯系不上主人的顱骨大概還有200多塊。
掀起的頭蓋骨怎么能保存20多年?它得經過什么處理?記者探訪山東省唯一一家綜合人體組織庫,
-195.8℃下,卵巢、血管、心臟瓣膜、頭蓋骨等全部處在“冬眠”狀態(tài),等待需要它的人將它“喚醒”。這里無關人員不能隨意進入,上面掛著牌子:組織庫。
疑問
一塊頭蓋骨保存20年這是干啥呢
進入神秘的組織庫之前,低溫醫(yī)學科主任教授王沛濤博士還在整理材料,上面記載著從1990年組織庫正式成立到現在,各種組織的使用情況。
一塊頭蓋骨保存了20年
“最近我們還在郁悶,有的人把頭蓋骨放這就不要了怎么辦?”王沛濤所說的這位患者是20年前將頭蓋骨保存過來的,那一年組織庫剛成立。送過來的頭蓋骨大概有巴掌大小。
“我還記得當時這個患者大概40多歲,有嚴重腦出血,顱內壓太高,為了保命醫(yī)生不得不進行開顱手術,將頭蓋骨給我們送過來保存,等病情穩(wěn)定后再取走?蛇@一等就是20年啊。之前每隔一段時間還跟他聯系,問他什么時候來取,后來有一次工作人員打電話過去,那邊說算了、不要了,頭蓋骨放那吧。從那之后再也聯系不上了。”
就這樣,20年前的頭蓋骨倒讓大家犯了愁,“別人的頭蓋骨,讓我們怎么辦?”
“如果不要顱骨,患者會怎么樣?”
王沛濤解釋:“那就會出現半腦人,開顱手術是先把頭皮揭起來再進行的,時間長了,缺損的地方會凹陷下去。”
前段時間,網絡上報道的“半腦囚犯”就是屬于這種情況。
還有200多塊“沒人要”
除了這個已經保存20年的頭蓋骨被“遺棄”,王沛濤說:“其實在這個組織庫中,大概有一成多的頭蓋骨主人確認不要或者已經聯系不上。到目前為止,大概還有200多塊沒人要呢。保存在這里的顱骨來自很多地方,有市區(qū)的,也有膠州、即墨的,還有萊州、高密等地的,很多地方的都有。這些也給聯系造成很大難度。”
如果時間太長怎么辦?王沛濤說:“其實顱骨的最佳保存時間是5年。而且因為保存空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得不把那些被‘遺棄’的頭蓋骨進行簡單處理,但這樣保存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之前我們已經處理過一批,只能把這些頭蓋骨當成醫(yī)療垃圾焚燒掉,但長期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王沛濤收起記錄本。
探訪
保存在什么地方怎么能保存20年
開顱后的頭蓋骨怎么會保存20年?它保存在什么地方?王沛濤往對面一指,“就在那,人體組織庫。除了頭蓋骨,那里面還有血管、皮膚、角膜、卵巢呢。”
-195.8℃的液氮存儲罐
不起眼的一間房間,隔著玻璃里面什么都看不見。王沛濤打開門:“進來看看吧,組織都在這些罐子里呢。”側著身子露出頭往里瞅了眼,二十幾個大罐子擺在屋里,旁邊還有一些儀器。王沛濤笑了笑:“沒那么嚇人,這些是液氮罐,里面的溫度是-195.8℃,我們差不多每周就要往里添加一些維持溫度恒定的液氮,才可以讓這些組織長期處在冬眠狀態(tài),最大程度保持生物活性。”
記者走進房間發(fā)現每個罐子上都寫著大大的兩個字“科研”,在上面則掛了幾個小牌子“精子”、“角膜”、“皮膚”還有“顱骨”。“之前我們還保存過甲狀腺、胰島細胞、視網膜等,很多人體細胞組織都能放。”
王沛濤隨意掀開一個液氮罐,里面馬上出來團團霧氣,“再往里就不能讓你看了,否則會影響到它們的。”記者一看上面的標識,這里面保存著血管。
據了解,1990年,青醫(yī)附院低溫冷凍室被正式批準為組織庫,可以保存各種人體組織。到目前為止,20多個液氮罐中已經保存著700多個組織。
來到組織庫先要“闖幾關”
液氮罐旁邊放著各種儀器設備,這些都是處理組織的工具,別看這些組織都靜靜地躺在液氮罐里,其實在之前可是“飽經風霜”的。王沛濤簡單介紹了處理過程:
“器官組織要在無菌的條件下送過來,之后我們按照程序先清洗再拿專門的藥水浸泡,最重要的是加上低溫保護劑,沒有這種東西,再充足的液氮也沒用。”
在眾多器官組織中,皮膚的處理最麻煩:“直接點說,皮膚送過來后上面還帶著脂肪肌肉組織的,經過清洗、浸泡后用專門的取皮機,取出薄薄的一層,大概0.3~0.4毫米,放在太陽光下是層發(fā)紅的薄膜。之后再對薄膜進行處理保存。”
有的器官組織處理要費好幾天甚至更長時間。
逐步降溫最后才進液氮罐
做完這些后就能把它們直接放入液氮罐了嗎?王沛濤搖搖頭:“哪能那么簡單,液氮罐里面的溫度-195.8℃,一下放進去什么組織都破壞掉了,得經過程序降溫,而且每種組織的降溫速率也不一樣。”
王沛濤指了指桌面上的一臺機器:“那是低溫冷凍儀,所有器官和組織細胞都得到那磨煉一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慢慢降溫,通過降溫儀慢慢掌控溫度和速率。等到程序降溫的溫度跟液氮罐中的溫度相差不大,組織已經適應了這種環(huán)境時,才能順利進入液氮罐中,這個過程起碼得半個多小時。之后就不會再輕易把它們拿出來了。”
都是什么人留下的冰凍后的組織怎么用
20多個液氮罐,700多件器官組織,除了一段時間補充一次液氮外,它們只能安穩(wěn)地呆在-195.8℃的極寒世界中,任何人不得打擾。但它們都是從哪來的?將來要怎么用?王沛濤舉了幾個具體事例。
從批準成立這個組織庫,各種器官組織就開始源源不斷地過來報到。它們的主人都是些什么人?王沛濤說:“比如顱骨的主人主要有兩
種:出車禍或者是得了嚴重腦出血,不得不做開顱手術的,將顱骨保存過來。還有的則是屬于自己捐獻的,比如心臟瓣膜等。”
除了這些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自己得了某種疾病,目前難以治療,只能暫時將組織存起來,等醫(yī)療水平發(fā)達了再治療。比如卵巢。“有位20多歲的女患者查出卵巢疾病,必須做化療,但化療意味著她就會失去生育能力。怎么辦?患者就可以先把卵巢冰凍起來,等到有不傷害卵巢的新方法后再進行治療。之前我們保存過的甲狀腺和胰島細胞也屬于這種情況。”
進入液氮罐,這些器官組織要“幾經磨難”。想要出來見主人也不容易,放在水浴箱里洗個澡,溫度逐漸恢復到常溫,使用之前還要檢查生物活性。但王沛濤解釋:“冷凍之后的組織有些是沒有自己生長能力的,但基本功能還都在。比如顱骨,回到之前的位置后,可以刺激旁邊的顱骨組織慢慢長過來,長得更快。”
事例一
取下頭蓋骨分三次又補上
患者45歲,兩年前出車禍造成嚴重的顱腦外傷,當時檢查發(fā)現他的顱骨已經被撞碎,醫(yī)生總共取下來3塊顱骨。送過來后,我們經過處理進行了保存。根據病情,這些年他分3次將顱骨植了回去。因為如果一次3塊都安回去,不利于骨頭的融合。受傷后,3個月時裝了第一塊、一年時裝了第二塊,又等了一年,將最后一塊植了回去。
裝回去的過程很復雜嗎?王沛濤解釋:“顱骨回去的過程并不是特別復雜,鉆幾個小眼穿上線,就跟縫衣服一樣固定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長在一起了。”
采訪時恰好遇上市民牛先生來取家人的顱骨,牛先生在外面等候:“車禍,救了幾天不行了,我把骨頭取回去,跟人一塊燒了吧。”
事例二
6歲娃換上20歲小伙子的心臟瓣膜
法洛氏四聯癥,對于孩子來說,這是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疾病之一,孩子會因為長期缺氧,嘴唇、手指等呈現深紫色。而這位6歲的患兒果果(化名),除了法洛氏四聯癥還有房間隔缺損,嚴重的心臟病隨時威脅著果果的生命。最好的辦法就是能為果果直接換個心臟瓣膜。
“這種血管和心臟瓣膜的供體本來就非常少,知道果果情況后我們趕緊查供體庫,查到在兩個月前,一位20歲的小伙子因為其他疾病無法救治,孩子的母親決定把血管和心臟瓣膜捐獻出來,能救更多人。一周前,果果接受心臟手術,順利換上20歲小伙子的心臟瓣膜。”
王沛濤解釋:“如果沒有這位捐獻者的心臟瓣膜,果果只能用人工心臟瓣膜,跟人工的相比,它的彈性、功能和結構更適合果果使用。”
事例三
皮膚怎么用?它是燒傷患者的護膚材料
只有0.2毫米厚的皮膚能重新生長嗎?王沛濤依然搖頭:“但它卻是燒傷患者最佳短期替代品,在新皮膚重新長出來前,能替代皮膚的所有功能,有彈性、有透氣性、保濕保水還能抵制細菌進入。”
也是在去年,一位27歲的姑娘全身70%燒傷,兩條胳膊體無完膚,鮮紅的肉露在外面。長期下去患者會引發(fā)感染威脅生命,燒傷科醫(yī)生趕緊申請了組織庫的皮膚。
“皮膚供體非常少,我們查了資料,為了救人只能把保存了兩年的皮膚拿出來,檢驗生物活性不錯,趕緊給患者用上了。”王沛濤說,“這屬于同類異體皮膚,覆蓋在患者燒傷部位能起到最好的保護作用。但因為只有一般生物活性,不會再重新生長,這段時間皮膚顏色會發(fā)生變化,從之前的粉色逐漸變深。其實,它的任務就是,在新皮膚長出來之前保護創(chuàng)面不受感染。也是燒傷患者最好的短期替代品。”
展望
嘗試冷凍器官和卵子供需矛盾還很突出
不管是皮膚還是顱骨或者角膜,嚴格意義來講都要通稱為組織,它們的冷凍方法都不一樣。所以提到之后的冷凍組織庫方向時,王沛濤說:“下一步的目標是冷凍器官、卵子和胚胎。相比較單純的組織,這些器官更難。比如卵子,不能用程序降溫一步步做,而是用玻璃化技術,瞬間迅速將卵子變成玻璃化的固體。而且在重新啟用時,還得掌控好溫度不能破壞卵子的
功能。再比如器官,每種器官里面的組織系統非常復雜,就怕顧了這頭卻把那頭忽略了。”
同樣的道理,王沛濤坦言:“很多人所說的冷凍人體,之后再復活,以目前的技術很難達到。人體中各種器官,每種器官的降溫方法不同、器官內組織的降溫方法也不同。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對所有器官實施同一種降溫方法。”
青醫(yī)附院的組織庫已經發(fā)展20年,現在冷凍技術發(fā)展也越來越多。冷凍組織、器官方面的問題和矛盾日漸突出。
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有這項技術,來存的人很少,F在幾乎每天都有人來咨詢或者存,相比較需求量,供體越來越少。“供需矛盾確實很突出,患者用之前必須先預約,直到有合適的供體才行。”
另外,隨著各種冷凍技術的發(fā)展,冷凍組織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但都分布比較單一和松散。比如,專門做角膜的自己設個角膜庫,專門做骨科的自己存骨頭。“從全國來講,這個市場并沒有很好被重視起來,真正有資質的組織庫并不多。”
前段時間,王沛濤剛學習了國外的組織庫,看后自己感觸特別多:“我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在管理上,他們有個專門的協會,有套完善的管理系統。在整個區(qū)域內,供體可以相互使用。”
和器官移植一樣,組織庫的發(fā)展也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我們也盼著應該出臺相應的措施支持和保障組織庫的發(fā)展。”(文/記者宮巖圖/記者李雋輝)
相關新聞
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冷凍人
從專業(yè)眼光看,冷凍手術并非新興技術,早在現代心臟外科最初的探索階段就已出現。不過真正的冷凍人確實存在。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貝德福德博士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67年1月12日,他因腎癌肺轉移去世,幾小時后,他的遺體就被當時的加州人體冷凍協會會長納爾森等人冷凍。如今,貝德福德依舊被貯存在“阿爾科生命延續(xù)基金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提供人體冷凍服務的機構,等待有朝一日復活。想用冷凍遺體的方法逃脫死亡的人不止貝德福德。迄今,約有200人被凍成冰棍,另有千余活人簽署了冷凍協議。
相關鏈接
斷指養(yǎng)在肚子里
指頭斷了要趕緊冰起來及時送到醫(yī)院,401醫(yī)院手外科主任劉亞平說:“冷凍技術有很大的局限性,細胞組織不能太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穿透力和速率,否則會破壞細胞活性。所以,斷掉的指頭是不能冷凍起來的。”
對于有些表皮已經被磨損的斷指來說,不能馬上跟手指縫合在一起,需要在肚皮里“寄養(yǎng)”一段時間。對于這個,劉亞平形象地介紹:“那些傷害較重的手指,表皮沒有了適合皮膚生長的土壤,不能馬上植皮。把它種在或者直接埋在肚皮里,是想通過肚皮里的血管來營養(yǎng)骨頭,當土壤合適后再拿出來植皮,重新回到原位。”(記者宮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