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報告援引了一份由英國著名媒體BBC編撰的美國20年犯罪率研究論文,指出在近20年促成美國謀殺率與搶劫率下降的10大原因之中,暴力游戲的作用功不可沒。其他原因還包括兒童食品中鉛含量的降低與擁有照相功能手機的普及等等。

一份源于FBI調查的美國暴力犯罪率走勢圖(黃色為謀殺案發(fā)生率 綠色為搶劫案發(fā)生率)
關于為何暴力游戲卻能戲劇性的降低犯罪率,撰寫這份研究報告的研究人員稱“此前外界對于暴力游戲引發(fā)犯罪欲望的觀點純屬誤判,目前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二者存在著某種惡性促進作用。而根據(jù)我們的研究,暴力游戲反而會導致一種‘失能效應’。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游戲里犯罪了,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犯罪欲望就會下降很多!
另外該研究人員還表示,這一觀點并不只是他們的一家之言,此前在對于暴力電影是否會導致犯罪率提升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那么暴力游戲完全就沒有“副作用”嗎?對于媒體的疑問,研究方解釋道,確實在體驗過相關暴力內(nèi)容之后使用者在情緒上會出現(xiàn)侵略性波動,不過這種波動持續(xù)時間普遍較短,一旦玩家的感官轉移到現(xiàn)實社會之中,相關消極影響也會隨之消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