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村變遷
張家臺村支書張志朝說,村民搬遷需貸款10萬,起初他擔心村民反對,但有附近玻璃臺村的“示范經(jīng)驗”,讓張家臺村村民迫不及待地想下山。
“令人艷羨”的玻璃臺村
如今,張家臺的村民經(jīng)常站在山上,俯瞰不遠處的玻璃臺村,一溜兒的二層小樓,每逢節(jié)假日總是車水馬龍。張家臺的人很艷羨,說著誰家搞民俗,賺了多少錢,玻璃臺全村賺了多少錢。
距張家臺二三公里的玻璃臺村,村民在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磚房里開起了農(nóng)家院。村支書陶廣銀稱,上世紀90年代,玻璃臺也是個“娶不起老婆,幾年都沒有新生兒”的窮村。2004年,玻璃臺村在舊村原址上重建新村,正趕上北京市建設新農(nóng)村的號召,土坯房全改成了農(nóng)家院,人均收入從以前不足2150元,到2009年已增至人均12000元。
搬遷被罵“缺八輩子德”
“每戶要貸款15萬多,村民們必須搭窩棚住一年。”陶廣銀說,當初反對看法很大。
陶廣銀的親叔鬧得很兇,說宅基地是命根子,堅決不往外搬。“說我敗了村風,吃里扒外,缺了八輩子德。”拆房從陶廣銀家開端,隨著機器轟鳴,房子倒了,陶廣銀眼淚直打轉,“一磚一瓦自己蓋的,擱誰心里都不好受”。
2009年底,玻璃臺全村都還清了貸款。今年五一,游客爆滿。
吸引村青年人返鄉(xiāng)
鎮(zhèn)羅營鎮(zhèn)新農(nóng)辦主任張強稱,新居建設打算已吸引一些年輕人回村搞建設。玻璃臺村發(fā)展民俗旅游之后,不僅本村年輕人返鄉(xiāng),還吸引其他村的年輕人來打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