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包括在當時還擁有44萬平米住宅用地的光大花園、2006年底竣工的北京西城區(qū)建面超過16萬平米的光大國際中心等多個項目,每個項目純粹以土地價值而論,均超過了10億港元。
當本刊記者試圖探究光大評估為何如此之低時,光大房地產的所有人士卻閉口不言。一位為光大房地產做過盡職調查的律師向《環(huán)球企業(yè)家》指出,2004年后,光大房地產擴張過快、將大量資金沉淀于商業(yè)地產開發(fā),讓其面臨空前的資金壓力,尤其是從中核公司手中接下北京西城區(qū)的光大國際中心商業(yè)地產項目,是其引進國外戰(zhàn)略投資者的直接導火索。當時眾多高官紛紛反對這筆收購,認為該項目經過多次倒手后加碼到光大接盤時成本已經很高,項目規(guī)劃除要代建中國京劇院外,其他均為酒店和寫字樓,不能預售資金將壓力巨大,但最終光大地產董事長劉展還是拍板收購了這個項目。
上述原光大房地產高管向本刊指出,《工人日報》記者出身的劉展是光大房地產從光大集團剝離的主要策劃者和推動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購前劉展等管理層曾計劃實行MBO,但不了了之。隨即,劉展引入了蜆殼電器。
一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jié)透露了蜆殼電器低價抄底的玄機。2007年,廣州當?shù)孛襟w披露說,光大集團持有光大地產30%股份被外資公司AssureWin收購,報道未披露收購價格。因光大地產并非上市公司,該公司也未披露其股權結構。但至2010年2月中海正式入主,中海發(fā)布的收購公告顯示,這家注冊于英屬維京群島的公司權益人為光大房地產副董事長王韜光、程洋等管理層。
這意味著,光大地產借此完成了管理層MBO,雖然價格未公布,但應該不會比蜆殼電器更高。
一位與光大管理層關系密切人士透露,即使在蜆殼電器控股光大房地產的3年里,翁國基看上去更像“名義上的大老板”。一位曾經與光大房地產有過業(yè)務往來的人士亦透露,在有劉展出席的場合,翁國基多數(shù)時候仿若“路人”。而一位直接參與中海通過蜆殼電器收購光大的匿名人士向本刊透露,引入中海的實際談判者也是劉展本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