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呈現(xiàn)這種悖論,就在于這句話沒有任何限制條件,是個無屬命題。
“任何絕對化的結論都是謬誤的”這句話也是如此,這句話本身就很絕對化,所以這句話是謬誤的,可這樣一來,我們又會不安,因為絕對化的結論是否都是謬誤或正確,事實上我們無法去論證真?zhèn),因為沒有設定是否能成立的相對條件。
因此我想起了另一個提法,叫做“相對條件下的絕對”。
在相對條件下,我們可以提出某些絕對化的命題和結論,而一旦脫離了相對條件,那么絕對化的結論也就變成了子虛烏有。
相對條件下的絕對,是容許的,絕對條件下的相對,是時刻都存在的。
民主到底好不好呢?有人會說“絕對好”,可一但絕對化了就真的對么?沒有設定條件和限制范疇,這個無屬命題能否成立?
沒有設定相對限制條件的絕對化結論,往往都會被該結論給自行否定掉,這種現(xiàn)象,即哲學命題里的“二元悖論”。
二元悖論屬于無解式,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個二元悖論。
二元悖論往往愛好疏忽限制條件和實用范疇,無原則的擴大化,由點及面的散射,以偏概全的議論模式,下總結的習慣,思維方法和視點定向化,一刀切,疏忽細節(jié),習慣于空洞的好高騖遠等等,都很容易走向二元悖論。
古代那個自相抵觸的故事,屬于典范的二元悖論。
二元悖論,底本很容易戳穿,不過很多人也擅長把二元悖論用于不可告人的目標。
比如:“你是個東西”,或者“你不是東西”,不管是還是不是,都是罵人的話,被罵者如果頭腦轉不過來,即便惱羞成怒也無可奈何。
針對二元悖論,回擊的方法其實很簡略,即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比如別人罵你“不是東西”的時候,你大可回復他一句:“那你是個什么東西?”,如果對方說“你是個東西”的時候,你大可回復一句:“這么說你不是東西了?”。
回擊二元悖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力回擊,有點類似于中國工夫里面的“四兩撥千斤”或“借力打力”。
二元悖論多屬于無解式,所以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指意方面的含混不清。
二元悖論大多脫離環(huán)境,屬于詭辯術范疇。
簡略的二元悖論,一般都很容易分清,若拐幾個彎,就能困惑住很多人,讓人無所適從無從回擊。
比如一個老頭倚老賣老為老不尊,而傳統(tǒng)民俗又愛好推重無原則的敬老,這時候就會呈現(xiàn)復雜的二元悖論關系。敬老一旦變成了硬性標準,就會讓很多人產生壓抑感,甚至是被強勢壓迫的感到。
大凡愛好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人,總愛好一廂甘心腸去把持別人的一切,從思想到行動方法,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大多數(shù)老人的最大弊病就是不愛好尊重年輕人,自認為吃過的咸鹽比年輕人吃過的飯粒都多,自認為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都多,自認為自己經(jīng)驗豐富人生經(jīng)歷也很廣泛對世事的洞察才能也遠比年輕人強,甚至還愛好論資排輩自吹自擂的同時去盲目地否定年輕人的一切。
這種老人,原則上很難被列入年輕人所尊重的范疇,但民俗意義上的“敬老”概念,卻愛好請求年輕人無原則無條件地去敬老,這樣就會呈現(xiàn)很多不可協(xié)調的抵觸:為老不尊者,有什么資格請求年輕人尊重他?
大多數(shù)老年人都愛好讓年輕人老誠實實服服帖帖的聽從自己,而不管老年人說的話是否在理。若年輕人不聽從,老年人就會很賭氣,之所以賭氣,源于老年人的挫敗感:第一,感到對外界的一切已經(jīng)失去了把持權,第二,感到自己不再是個有用的人,第三,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嚴重損害,第四,感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第五,感到年輕人靠不住,對年輕人不信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