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銀簪。 記者邱偉榮攝
三國時代的銅鏡。記者 邱偉榮攝
古墓群發(fā)掘現(xiàn)場。記者邱偉榮攝其中一座三國磚室在廣州很罕見 三國時代銅鏡依然可映出人影
文/記者任朝亮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日從站前路廣州車輛段工地發(fā)明十余座古墓,分屬于南越國、東漢、三國、晉南朝、宋代和明清,其中一座三國磚室墓在廣州地區(qū)非常罕見。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搶救性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共取得文物近100件,其中南越國青銅斧保存較好,三國時代銅鏡雖然沉睡千年依然可以映出人影,宋代“宋元通寶”更是宋太祖趙匡胤發(fā)行的開國貨幣。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此地發(fā)明了唐宋時代的一口水井,這表明唐末至兩宋時代,地處廣州古城外西北郊的站前路一帶已經(jīng)有發(fā)達的村了。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于站前路和陳崗路交界處的廣州車輛段工地。陳崗一帶原為起伏較緩的一片小山岡,工地所在的正是山岡的東南坡。十幾座古墓位于工地的西部,地勢比周圍又稍微高些,應為山坡坡腳。考古人員經(jīng)過勘察施工斷面,認為古時這里應有一條河自東北向西南穿過此地。
記者看到,十幾座墓地排列非常緊密,有的甚至相互疊壓。
晉南朝時代數(shù)量最多
代號M12的古墓在這批墓葬中年代最久,據(jù)推測至晚也是南越國時代的,也有可能是戰(zhàn)國晚期。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墓中出土了碗、小盒、青銅斧等。其中青銅斧保存完好,比較難得。
十幾座墓中,晉南朝時代的數(shù)量最多,但多數(shù)都被盜墓賊光顧過。晉南朝古墓的范圍不等,大的長度超過10米,小的則不足5米,顯示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差別。由于區(qū)域狹窄,很多早期的古墓都被晚期的古墓籠罩或打破,可見古人一直視這里為風水寶地。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此地發(fā)明了唐宋時代的一口水井,這表明唐末兩宋時代,地處廣州古城外西北的站前路一帶已經(jīng)有發(fā)達的村了。
三國墓采用梯形磚
在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座編號為M5的小型磚室墓前。墓室呈狹長形,長約3米,寬約0.6米。由于年代久遠,墓室的頂端已經(jīng)被壓塌了,但地板和四壁完好。左右兩壁的墓磚緊湊細密,從底部開端微微向中間傾斜。
古墓的一端有個10公分高的小臺,考古人員介紹說這是古人修的拜臺。古人將棺木放進墓室后,會在墓室入口處放供品燃香拜祭,然后將墓室口封閉。
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一座三國時代的古墓。從出土文物看,該墓里有隨葬的5件青釉器和1面銅鏡,其中青釉器包含了盛器、書房用具和酒具?脊湃藛T說明說,兩漢、三國到兩晉,人們應用和隨葬的器物既類似,又有不同。經(jīng)過與以往兩漢、兩晉墓的比較,基礎斷定這是一座三國時代墓葬。
該墓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應用了梯形磚,這和周圍的古墓明顯不同,跟以往發(fā)明的古墓也不一樣。
這座古墓里出土的銅鏡有手掌般大小,除了邊沿處有一點渺小的缺口外,保持很完整。銅鏡背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粗粗看去是十幾只禽鳥,前后相連地圍成一個圓圈,每一只禽鳥的種類都不一樣。
更讓人稱奇的是銅鏡的正面經(jīng)歷幾千年歲月后依然平整光滑,可以依稀倒影出前面的人影。
“宋元通寶”首現(xiàn)廣州
在一座宋代甕棺古墓,考古工作者從甕內找到了50枚銅錢,隨后又在甕底發(fā)明了12枚銅錢。12枚銅錢平整地鋪在甕底下面,通俗的說法是“墊底”,這種喪葬習俗較為奇特,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研究。在這些銅錢中,考古工作者發(fā)明了“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宋元通寶”等字樣的鑄錢,其中“宋元通寶”在廣州還是第一次被發(fā)明。
考古人員介紹說,“宋元通寶”是北宋第一種鑄錢,俗稱“國號錢”,由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于建隆元年即公元951年鑄造。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guī),為小平錢。后宋太祖?zhèn)魑挥诘芩翁谮w光義即位,于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