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存有缺憾?
政治風氣影響標點符號
新京報:“文革”期間,當時的政治風氣對點校工作是否有影響?
徐俊:這在當時是很難避免的,當時學術界提倡“批評繼承”和“古為今用”,具體到點校工作,請求盡量簡潔,因此學者們做的很多?薄⒖甲C工作并沒有能夠在?庇浿谐浞煮w現(xiàn),某種意義上說,點校本并不能全部反應當年工作的實際水準。
新京報:這帶來了什么樣的實際影響?
徐。涸诹η蠛喡缘乃枷腩I導下,有幾部史都沒有采用底本?钡姆椒。
每部史書在歷史上都有眾多不同版本,這就請求我們收拾時首先要斷定一個好的底本。但點校本中部分史書采用了“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做法,也就是不用某本作為?钡妆,而是多本合校,感到哪個本子文字好就直接采用哪個,不出校闡明。
這是受質(zhì)疑相對集中的處所,這次修訂我們請求每部史都必須斷定好的底本,徹底解決“不主一本”的問題。
新京報:政治風氣有沒有給內(nèi)容方面帶來什么影響?
徐。赫物L氣對點校本內(nèi)容的本質(zhì)性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政治對點校工作影響最大的時代,是1967年的短暫恢復階段。那個時段,請求在點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強調(diào)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奮斗,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傳封建道德、污蔑勞動國民的語句,不利用感嘆號”,如《明史》里這樣的一段話: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當時認為“苦我民耳”是騙人的鬼話,決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新京報:這些都是時代觀念的局限。
徐。菏堑模粌H是標點,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奮斗觀點,按照體例應當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于要突出農(nóng)民戰(zhàn)斗和農(nóng)民起義,當時就請求遇到農(nóng)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nèi)容都進行分段提行。現(xiàn)在的點校本《三國志》、《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況。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文革”期間,1967年短暫恢復階段的做法,但這個時段的點校工作,沒有形成有價值的成果,所以在現(xiàn)在通行的點校本中沒有留下明顯痕跡。
重修國史各方態(tài)度?
專家呼吁,溫家寶批示
新京報:學術界是怎么看待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這些瑕疵的?
徐俊:點校本出版后,學術界有不斷討論的札記文章,甚至有的還寫出了專書。
新京報:這次提出修訂經(jīng)歷了什么過程?
徐。鹤鳛辄c校本的組織實行單位,中華書局一直關注這些看法,也感到應當趁當年參加點校工作的部分老先生、中華書局參加過點校的一些老編輯都還健在,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的時候,盡快組織修訂。
新京報:做了哪些籌備?
徐。2005年,我們對1958年到1978年點校本收拾過程中的全部檔案進行了清算,同時組織專人從編輯角度研究每史都存在哪些問題,形成了調(diào)研報告。
新京報:調(diào)研報告都提交給哪些部門?
徐。赫{(diào)研報告呈送出版主管部門,我們廣泛聽取看法,還向?qū)W術界德高望重的季羨林、任繼愈、何茲全、馮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匯報,修訂工程開端后,任繼愈先生擔負總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擔負學術顧問。
新京報:老先生們的呼吁有作用嗎?
徐。涸谒麄兒粲跸,2005年11月,溫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分辨對修訂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訂工程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金支撐。
修史力量水準如何?
修史程度位于最前沿
新京報:這次修訂有多少人參加?
徐。哼@次共有200多名學者參加,大多來自高校,也有來自科研機構、文博系統(tǒng)。
每部史都斷定一個修訂承擔單位和主持人。
新京報:你感到現(xiàn)在這些主持人的學術程度與以前的學者相比如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