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發(fā)明的城、王級大墓、文字、銅器等考古成果,將中華文明的起源從以往認定的早至距今3700多年的二里頭遺址提前到了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遺址,整整推前了500年。
喇家地震遺址
一碗面條陳述中華麗食
一個倒扣的陶碗,掀開一看,里面竟然還有吃剩的面條。是誰將這碗面條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遺址為人們講述了一個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黃河邊這座熱烈的聚落突然埋入斷層,來不及逃離的父母撲倒在地,將孩子緊緊護在懷中;正在吃飯的人將陶碗遠遠地拋開……當時的景象,如在眼前。
朱乃誠介紹,考古人員在清算喇家遺址的日用陶器時,意外地發(fā)明了面條狀遺留物。經(jīng)科學手段分析,考古人員斷定這是一碗用小米制成的面條,這闡明4000年前的古人已經(jīng)控制面條的制作方法,并以此為重要食物。這也就顛覆了歐洲人發(fā)明面條的傳統(tǒng)認識。
這碗面條是怎么保存下來的?關(guān)于喇家遺址形成的原因曾有過爭辯?脊湃藛T研究發(fā)明,出土遺骸大多存在于日常居住的房舍里,而且身材都浮現(xiàn)出非正常的姿勢。綜合遺址周邊發(fā)明的多處地裂縫、噴砂和地面變形的跡象,考古人員斷定:罕見的地震毀滅了這段史前文明,而隨后來襲的洪水,正好將這個地震遺跡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龍形器
“馴龍人”浮出水面
泥土里浮現(xiàn)出一個綠松石龍形器和一個銅鈴—這幅宏大的照片掛在展廳的顯要地位?蓜e小看這個龍形器,它是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明之一,現(xiàn)場展出的龍形綠松石銅牌飾和它一脈相承。
龍形器出土于嵩山附近的二里頭遺址,作為初興的夏王朝國家遺存,二里頭文化是東亞地區(qū)最早跨入青銅時代的核心文化,并向四周輻射,影響九州。
從考古現(xiàn)場可以想見,一個人被安葬在皇宮庭院里,這個龍形器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組成,從他的肩部到腰部耷下來,而且在龍的身材中間有一個銅鈴。這個人是干什么的?若說他是王,為什么沒有葬在大墓中?如果不是王,又是王的什么人呢?中國自古有“馴龍”一說,那么這個銅鈴是不是跟馴龍有關(guān)?朱乃誠認為,這一發(fā)明為研究古史懸疑供給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認為夏朝有“馴龍術(shù)”并非傳說,而這個身掛龍形器的人應是與馴龍人有關(guān)。
考古學家還根據(jù)龍形器的形狀、特點、工藝技巧追溯出了這種龍的早期形態(tài),而這正是文獻描寫無法解答的。朱乃誠認為,古人馴的龍其實就是揚子鱷。另外,通過這塊龍形器,還可以斷定,2002年以前發(fā)掘發(fā)明的那些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都跟龍有關(guān),是從這個龍形器演變而來的。
阿房宮
杜牧冤枉了楚霸王
“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唐代詩人杜牧筆下宏大、壯麗的秦阿房宮,一直傳播著為項羽所焚,不過《史記》中卻無此記錄。此次展出的考古成果顯示,杜牧冤枉了楚霸王。
2002年到2007年,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察與部分發(fā)掘,考古成果表明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xiàn)存高12米的前殿遺址只是一個夯土臺基,臺基上是沒有建成的遺跡,也沒有火燒的痕跡。
難道阿房宮只有這么。繛閿喽ㄇ匕⒎繉m的范疇,考古隊在阿房宮前殿遺址以東至皂河、西至灃河、北至渭河和南至漢代昆明池北岸之間135平方公里范疇內(nèi)展開了大范圍的試掘工作。先后對紀陽寨遺址、阿房宮烽火臺遺址、阿房宮上天臺遺址、秦阿房宮磁石門遺址、秧歌臺遺址等進行了勘察發(fā)掘,成果表明:這些遺址或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所修建的上林苑建筑,或是漢代上林苑的建筑,沒有發(fā)明任何與阿房宮同時代的建筑遺跡。
考古成果可謂鐵證如山,秦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更別說遭到大火焚燒了。RJ209 RB022
專家觀點
歷史遺存不說假話
這次范圍空前的“考古中華”展,將給大眾,帶來什么樣的體驗和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界權(quán)威劉慶柱先生告訴記者,近年來考古界和大眾,在認識上常常產(chǎn)生誤解,而這次展覽將是考古界和大眾,的一次對話。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