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家門前的板凳上,這個滿臉皺紋的老人現(xiàn)在只能聽清在耳邊大聲喊出的問題。但他依然興高采烈地談起,自己18歲那年,曾經(jīng)在張季鸞的墓前看到蔣介石、宋美齡向墓碑鞠躬的場面。當時,蔣介石“穿著白衣服,戴著一頂小草帽”,而宋美齡穿著粉紅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帽子就像一朵打碗碗花”。
曾經(jīng)跟著張季鸞上過課的村民王俊春,在公葬儀式中負責“唱禮”。這個如今已經(jīng)102歲的老人用濃重的陜北口音描寫著當時的場景:發(fā)來悼念的書信成堆成堆地摞著,陵墓周邊人山人海,前來看熱烈的人把周圍幾百畝麥地都踏光了。
“人們不感到悲傷,只感到高興,因為我們中國居然出了這么個偉人!彼鼻械叵蚯皟A身子,豎起一根大拇指,“張季鸞不是一般人啊!”
張季鸞祖籍在陜西榆林,當時之所以選擇將他葬在西安,是因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專門為了迎接他所挑選的“風水寶地”。當?shù)厝藗儌髡f,這里背靠高山,兩側(cè)兩條水渠流淌,號稱“雙龍戲珠”。而在文獻記錄中,這里被譽為“天留佳壤,以待大賢”。
在這場公祭之后,一座“又大又有氣勢”的陵墓,就在村莊東頭的塬上蓋了起來。年紀大一點的村民都記得,那里有高高的圍墻,門口的幾個石墩子“兩三個人都抱不住”。走進大門,磚鋪的一條大路,連接著一道長長的臺階,“不知道要多少級”,才干走到那塊又高又大又厚的墓碑腳下。
公葬舉辦的時候,邢炳年只有8歲,還沒有什么太確實的記憶。他只是在長大后去過那個美麗的陵園,有時候,他會站在郁郁蔥蔥的樹蔭下,看看石碑上的文字。如今,這個66歲的當?shù)卮迕窕叵肫疬@座已被豬場、磚廠擠占了大半面積的陵園,只能連連感嘆“現(xiàn)在哪兒的墓也沒它好”。
在他的記憶里,陵園院墻外本來種著一排茂盛的洋槐樹,通往墓碑的那條磚鋪小路,兩側(cè)也有兩道繁茂的花墻,里面種著些自己從沒見過的花。陵園的里面,有兩片桃園,而在臺階的盡頭,墓碑周圍,則是一大片的松樹,那是專門從周圍的山里移來的“秦嶺松”。
“惋惜后來被砍掉了。”看著墓地上密密麻麻的荒草,邢炳年有些遺憾地搖搖頭,“要不,這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片森林了!
[1][2][下一頁]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