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可以說是諸葛亮的知音,他們兩個卻是對頭,是互相的敵人,他們直到逝世沒能做成朋友,也許不是各為其主,他們會成為知心的朋友,也許是難得的知己,可歷史不可違。
“知音”可得,“知己”難求。知己是互相懂得的、相互傾心的,是相互的聽眾。也是沒有利益糾葛的,所以才會有更多的描寫知己之間的情感的文章,也就有了更多的紅顏知己,藍顏知己,更深入的會讓知己成為了愛情的基礎(chǔ)的,有了士為知己者逝世之說。無論是同性的知己,還是異性的知己,一旦有了利益上的往來,成為了一種利益的紐帶,就會失去做聽眾的資格。而一旦成為了情感的基礎(chǔ),就會讓知己變得本意。也許我說的是一種十分片面的個人懂得,在我看來,知己首先是對方知道我,而后才會成為為的聽眾,再然后是你真心實意的做對方的聽眾,是一種雙方都心甘甘心的做一名聽眾,是畢生都可以傾訴的聽眾?墒侵翰豢缮仙秊榍槿恕⑸踔潦欠蚱。情人說來太奇妙,是利益、是利用、還是別的什么,我說不明白,至少已經(jīng)不是知己了,雖說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懷念,卻沒有互相的寬容、互相的傾訴、失去了毫無忌諱的暢所欲言。異性知己往往被人們說成是“有情人”,夫妻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基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具備的產(chǎn)物,不是單純的傾訴對象。知己做朋友,做那一生一世的朋友,他們之間已經(jīng)拋開了性別、遺忘了年紀、沒有貴賤、甚至是忘形的、絕不會因相貌的丑陋而沒有知己,也不會因為他衣衫襤褸而沒有傾訴的知己。知己是存在于心坎的一種尊重和懂得更是一種包容。當(dāng)然,作為丈夫或是妻子,誰也害怕自己的配偶有異性知己,實際是對知己的不懂得,或者說是怕自己的愛人誤入歧途。知己朋友是對對方家庭的補充,和愛人不能說的話,可以不避諱,因為知己之間沒有利益的纏繞,是純粹的聽眾,只是讓互相的心更豁達。
也許很多的人感到自己找到了知音,好好愛護讓你的知音成為知己,讓心更明快,讓笑容更殘暴。不妨試著和每一個年紀人做知己,也許是可遇的、可求的。
這時醫(yī)院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很多的老人已經(jīng)遲鈍的很難說出表達本意的語言了,每一個子女要仔細凝聽一下,也許你會是你父母的知音,也會很好的照顧好每一個老人的。做父母的知音,成為聽眾。傾聽自己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心聲,你會有更多的知己。做最真摯的傾聽者,找到你的聽眾,讓笑容綻開。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