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肚子里滾來滾去,
一不小心滾落下地。
放屁的人洋洋得意,
聞屁的人垂頭喪氣。
要問此屁有多臭,
頂風(fēng)熏倒三十里。
……
兒時在山里鄉(xiāng)間,文明遠不如今日城市昌盛。小兒郎的歌謠,免不了帶著鄉(xiāng)間的俗俚氣。記得那時,小伙伴們拍著手唱這“屁歌謠”,手舞足蹈,十分得意。過路的大人聽了,也都忍俊不禁,大笑不止。
但我中華畢竟是個深受儒教熏陶的國家,與這帶“屁”的詞語,說在大庭廣眾之下,畢竟不雅。因此,自我讀書以來,讀過詩話、詞話、曲話、賦話,卻尚未見過有誰作為專門學(xué)問寫過“屁話”。
其實,這放屁與否,實在關(guān)礙健康,且與文人學(xué)士頗有關(guān)系,而且,涉及官場,聯(lián)系政治。所以,雖不見載于二十四史、國家典籍,但卻散見于小品野史,小說筆記。記得《儒林外史》中有則故事,說是一個趕考的舉子,乘在船上,連日肚腹脹痛,眼看著奄奄一息。江南船家頗有經(jīng)驗,給他吃下幾片云片糕,舉子肚中開始氣韻騰躍,登時放出三個響屁。一暇時,云消霧散,病痛全消。這故事應(yīng)了俗語:“有屁不放,憋壞肚腸!迸e子高高興興前去赴考了。若是高中了,國家多一個人才,個人也光宗耀祖?磥砟撤N場合下,能夠痛痛快快的放上個響屁,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當然,放屁要看場合,畢竟響屁聯(lián)翩,登不得大雅之堂。前些日子讀一本明人小品,說的是一官紳被邀請喝茶,與文士們圍坐一桌,正當大家舉杯相邀之時,官紳忽撒一個響屁。文士們大笑之后,連說不雅,不雅。有人問:誰放的。官紳手指自己屁股后邊的小狗,從容曰:狗放的。從此,人們把說謊話,叫做放狗屁。
民間人士“放狗屁”,不過惹人一笑而已。至多像寓言故事“狼來了”的孩子一般,被大家稱為說謊大王,最終害己。而官場上的大老爺們?nèi)羰恰胺殴菲ā蹦强删腿缤哦練,人命關(guān)天了。記得五、六十年代相交之時,全國大刮共產(chǎn)風(fēng),浮夸風(fēng)。有官員閉著眼睛說瞎話,楞說一畝地能打一萬斤稻谷,被彭德懷元帥痛斥為“放狗屁”。然而,放狗屁者,卻因此升官,而可憐的彭大元帥卻因為實事求是、一身正氣,被貶逐到“掛甲屯”掛甲賦閑。全國因了這競相“放狗屁”的浮夸風(fēng),餓死了成千上萬的人,被歷史記作“人禍”。這“放狗屁”之風(fēng),到了“文革”年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有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屁話。放此狗屁者,恨不得把我華夏百姓,再轉(zhuǎn)回到神農(nóng)氏投胎之前,甚或直接轉(zhuǎn)為吃草的畜生,F(xiàn)如今,痛定思痛,雖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diào)要講真話,要實事求是,但官場上,依舊不時能聽到“放狗屁”。而且某些“放狗屁者”依舊官運亨通。
“放狗屁”者之所以官運亨通,其招數(shù)之一,就是拍馬屁,做“屁文章”。明人小品文集《破愁一夕話本》中有一個故事,聽來發(fā)噱。那故事曰:一個秀才死了,去見閻王。閻王老兒忽然放了個響屁,秀才趕緊上前說:“伏惟大王,高聳金臀,宏宣寶屁,依稀有絲竹之音,仿佛有麝蘭之氣!遍愅醮笙,賜以御宴,命他回到陽間再多活一年。一年過去了,秀才又來見閻王,剛好閻王退朝,小鬼報告有秀才求見,閻王問是誰來了,小鬼答道:就是那個做屁文章的秀才?磥頃觥捌ㄎ恼隆,真是實惠多多。
然而,古人雖然“屁文章”詞句錦繡,對偶華麗,畢竟還是人心古樸,馬屁拍的直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些小把戲。現(xiàn)在人則不同了,經(jīng)過這幾十年經(jīng)濟大潮的磨礪,馬屁拍得是了無痕跡。有則故事說:某辦公室主任,最善于拍老板馬屁。一天老板因一個大項目請客,他自告奮勇的地給在座的高官們斟酒。不料在斟酒的當兒,他的老板忍不住放了一個不響的粘臭屁,臭得高官們個個掩鼻。他知道屁是他老板放的,想想這個千萬元項目可能要壞事,于是連忙為老板解圍道:“請諸位原諒,在下因吃了幾頭大蒜頭,所以有些口臭!”這話說得雖然有些本末倒置,但此事過后,老板立刻把他升任總經(jīng)理。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