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璟萍看來,對傳統(tǒng)禮儀的認同,就是對自身文化認同與自信的表現(xiàn),它有利于增強民族的認同感與向心力。比如日本人雖然有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但毫不影響他們對自己傳統(tǒng)禮儀的認同與傳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仍舊會鞠躬,正式場合也始終會有和服出現(xiàn)。相比之下,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我們早已不知所以。
“禮儀還是社會行為的校正器,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訴人們,哪些行為是有禮的、善的、美的,哪些行為是無禮的、惡的、丑的,從而引導人們揚善抑惡、趨美避丑,對家庭生活、職業(yè)生活、社會生活均有很強的調節(jié)作用!笔Y璟萍說。
調查顯示,78.2%的人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提倡傳統(tǒng)生活禮儀,有利于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73.6%的人認為其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68.6%的人覺得“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向心力”;62.2%的人表示,提倡傳統(tǒng)生活禮儀有利于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軟實力”。
“為什么我們的路越修越寬,卻越來越擁堵;人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人情卻越來越冷漠;生活越來越好,心情卻越來越煩躁;國家硬實力越來越強,軟實力卻越來越受詬病?”面對這些疑問,蔣璟萍教授感嘆,“是時候該重視禮儀建設了!”
對于禮儀建設,李漢秋教授提醒:“禮儀是一種社會積累,禮儀建設不能希望依靠頒布‘準則’一蹴而就,它需要靠持續(xù)不斷的提倡,更需要靠每個人在日常點滴中以禮律己。” 實習生 向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