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過分保護往往適得其反,嘮叨實際是打擾
●重視高考大綱,別拿小道消息誤導孩子
●硬讓孩子沖清華,可能連第二志愿也考不上
●家長最大的幫助是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
“二診”結(jié)束了,如何去應(yīng)對即將進行的高考?這是備受廣大考生及家長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昨日,《怎樣幫助孩子考大學》一書作者,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被公認為“中國高考心理研究第一人”的王極盛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王教授指出,高考在即,考生家長普遍存在“過分保護、過分干涉、過分期待、忽視身教、忽視心理健康”等誤區(qū),并就此提出諸多可行性建議。
陪太子攻書型
考生母親劉某,在高考前一個月就向單位請假,全心全意24小時為兒子服務(wù),確保在最后沖刺階段復習好。這一個月里,母親除了張羅一日三餐幾乎沒事可干,于是動不動就去兒子房間轉(zhuǎn)轉(zhuǎn),這卻引起了孩子的懷疑和反感:媽媽肯定是想看我在不在復習功課,這是為我服務(wù)還是監(jiān)督?劉女士的兒子時常這樣想。他還說:“其實為我服務(wù)用不著這樣,吃飯問題我自己就能解決。而且,我臨考前兩個星期才放假自習,媽媽何必提前一個月就在家看守我呢?媽媽的不信任至少會使我的高考成績下滑10分。”
王教授指出,臨考前,許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緊,滿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這些主觀設(shè)想和愿望往往與實際情況不符,不僅沒有幫助孩子合理利用時間,反而會造成孩子情緒低落,復習效率降低,甚至高考時不能正常發(fā)揮。家長的關(guān)鍵任務(wù)還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和家庭氛圍,一廂情愿瞎幫忙,往往會適得其反。
多管加壓型
劉某是高三的學生。一開學,爸爸就到書店給她買了6套高考教輔材料和試卷,回家之后還對女兒說:“這些是爸爸精心給你挑選的,每天做做有好處。”女兒卻說:“我哪有時間做那些東西?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都完成不了。”這名家長最初沒能說服女兒,但之后還是時常在女兒面前嘮叨:“有空做做我給你買的那些題。”一次說來孩子不吭聲,二次說來孩子心里煩,第三次把孩子說火了,跟爸爸嚷了起來:“你又不懂這些,你怎么就知道它好?我是先做老師布置的還是先做它?不完成老師的作業(yè)怎么跟著老師復習?”爸爸卻一心認了死理:老師留的要做,這類參考的東西也要做。
王教授指出,其實這是給孩子增加壓力。孩子具體該怎么學自己心里有數(shù)。即使有家長考過大學,也已經(jīng)相隔多年了,一切情況和現(xiàn)在都不一樣。所以家長不要多管,這些事情屬于老師的職責范圍,不必多操心,平平常常地對待高考是家長最好的心態(tài)。而且,這樣做限制了孩子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束縛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探聽小道消息型
有些考生和家長愛打聽各方面的小道消息,甚至把小道消息視為官方文件,而對正規(guī)渠道傳達的文件、精神置若罔聞,這樣就會在高考方向上有所偏離。例如,有些考生和家長不仔細地學習理解高考大綱的精神,而是聽一些所謂的“高考趨勢”報告以及上網(wǎng)查閱相關(guān)資料。當然,那些東西可以參考,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但是不能主次顛倒。王教授指出,家長必須重視高考大綱,最好先仔細閱讀一遍,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面對小道消息才有鑒別能力,而且還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不受誤導。
忽視心理健康型
高三這一年,家長期望孩子上大學、讀名校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但是,過分的、脫離實際的期待會給孩子造成誤導。有的家長硬讓孩子沖清華,但有可能連第二志愿也考不上。高中畢業(yè)班的老師講課速度很快,留的作業(yè)很多,有不少考生在復習功課時缺乏計劃,一會兒做數(shù)學題,一會兒背英語,忙忙亂亂,哪一科也沒學好。因此,要想事半功倍,考生應(yīng)制定一個適合自己水平和進度的復習計劃,家長可以在一旁給予相應(yīng)的提示和建議。此外,家長沒有必要總?cè)柡⒆樱鹤鳂I(yè)做完了嗎?什么什么復習完了嗎?高三的學生對這些基本問題心里都有數(shù),父母的嘮叨對考生實際是一種打擾。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