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楊女士說,昨晚吹了半夜空調,結果凌晨覺得全身發(fā)冷,難以入睡,還不時流清鼻涕。無奈之下,她只好拿出冬天的厚被子蓋上。35歲的喬女士駕車時開了兩小時空調,隨后就覺得頭暈乏力,特別犯困。一開始,她們都以為是感冒,后經大夫解釋才知道是中了“陰暑”。24歲的陳小姐這兩天也很難受,反復高燒,燒了退,退了又燒,還出現頭痛、鼻塞、咽痛,自己吃了很多抗病毒藥都沒效果。前幾天她到醫(yī)院看病,醫(yī)生說她得的不是一般的感冒,而是暑天感冒,即中暑。陳小姐很納悶,自己這幾天幾乎都躲在空調屋子里,這都立秋了怎么還會中暑?醫(yī)生卻說中暑正是因為她長期呆在空調房造成的。
夏季高溫時,許多家庭整夜開著空調睡覺,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還是很熱,有些人還保持著這個習慣。事實上,這個季節(jié)晚上的氣溫往往偏低,這樣做很容易感冒。白天受熱晚上又突然受風寒,也會中“陰暑”,患者會有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jié)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
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崔文成告訴記者,中暑分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曝曬或高熱密閉環(huán)境下工作造成;陰暑是因貪涼飲冷、露宿、長期呆在低溫的空調房里或頻繁出入空調房間等原因造成。隨著空調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中暑是屬于陰暑。按照中醫(yī)理論,傷陰暑主要是因風、寒、濕邪侵襲機體引發(fā),常常在季節(jié)轉換的時候由于過度貪涼而出現,如果過于避熱趨涼,均可導致風、寒、濕侵襲機體而引發(fā)“陰暑”。由于夏秋之交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松,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于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zhèn)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fā)“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jié)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正如明代大醫(yī)學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fā)此癥,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于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fā)“陰暑”。 醫(yī)生建議,立秋之后最好少吹空調,即使使用空調也要得當,建議室內外溫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著涼感冒,還應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將家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
另外,醫(yī)生也提出解決“陰暑”之道。如果中了“陽暑”,可以服用“白虎湯”,即用甘草、石膏、知母、粳米熬的湯,切不可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否則會火上澆油。“陰暑”分3種情況,類似感冒的“陰暑”患者可服用香薷、厚樸及白扁豆熬的湯;若癥狀類似感冒并伴有嗓子疼痛,可服用香薷、厚樸、白扁豆和銀花、連翹熬的湯;若是體內寒濕,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就可以解決問題。最后,支大夫提醒,抓藥時一定要在大夫的指導下服用。另外,夏秋之交不可貪涼,在喝綠豆湯祛火的同時,每天最好喝兩口姜湯護好脾胃,也可預防“陰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