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經的鳳凰臺,高臺巍巍,有鳳來儀。
聽過上古時期太昊祭祀時的鐘鼓,見過兩宋運河航運繁榮的人潮,鳳凰臺靜靜佇立在濟寧西北方,耳濡目染這座城市三千多年滄海桑田。
鳳凰臺位于京杭運河東畔,濟寧城西,原是古代先民祭祀“人文初祖”伏羲的地方。南宋時,臺上建寺禮佛參禪,荇蓼野花綠草叢生,常有絢麗的珍禽異鳥棲息樹上,又傳說鳳凰也曾飛來,至此稱“鳳凰臺”。
憑運河水運優(yōu)勢,宋元明清以來,濟寧經貿繁華,南北商賈云集,鳳凰臺廟會一度成了魯西南最盛大的春會,延百年而不衰。更有“鳳臺夕照”之美景,清康熙帝來此,由衷贊嘆“西連山勢窗飛翠,南聽漁歌月滿懷”。
(二)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李白在金陵寫下的名句,放到濟寧鳳凰臺也不違和。
似乎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化飛躍驚到了這方悠悠古臺的靈氣,沖散了晨鐘暮鼓的韻味,也撕裂了濟寧與鳳凰的聯(lián)系。隨著濟寧城市的發(fā)展,經濟重心向東、向北遷移,古樸的鳳凰臺漸漸被“雪藏”。幾年前,問及濟寧人,大抵只有老一輩或許還記得當年鳳凰臺廟會繁華盛景,而年輕一代,多數聞所未聞。
鳳凰一去,徒留空蕩蕩的鳳凰臺伴著滔滔運河水獨立于世。濟寧鳳凰臺日漸成為濟寧人依稀印象中的符號,或者還有一抹難以言喻的隱痛。
(三)
人杰地靈,鳳凰重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