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哥"張孝強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稱"大明元寶"是工藝品
昨日,本報報道了"元寶哥"的離奇經歷。一個流浪濟南的乞丐,守著一錠"大明元寶"不動心,苦等失主七八天,諸多能夠吸引眼球的因素匯聚在這個乞丐身上,一時間讓他似乎成了"義丐"的代名詞。但是,這般經歷太過離奇,不禁讓人疑竇叢生,更何況,記者此前的調查發(fā)明,該事件的背后,總有一個疑似幕后推手的人若隱若現(xiàn)。為探求本相,本報記者一追到底,再次進行了探訪。
讀者熱議
故事看起來太美 多數(shù)人難以信任
“元寶哥”的離奇經歷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不少讀者感到事情太過美好,以至于令人難以信任。
讀者李宗益認為,乞丐守著元寶等失主,很明顯是一場鬧劇。“我估計這元寶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銀的,連銅的都不是,無非是想引起關注,讓圍觀的人多一點,多送一點小錢。仁慈的人不會上當上當,無非讓大家哈哈一笑而己。”
讀者吉建平認為,神秘臺灣人請乞丐吃飯、救助張孝強,事情本身很簡略,卻因一個元寶有意無意的“遺失”引出了高人導演的“桂冠”,讓人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為何“ 雷鋒”不見了,善事走遠了,人心冷淡了。
不過也有讀者表現(xiàn),不管“策劃者”的目標何在,只要能讓乞討者得到救助,他們情愿信任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鬧。
專家鑒定
所謂“大明元寶”只是一件工藝品
征得張孝強的批準之后,15日上午,記者帶著神秘人留下的“大明元寶”來到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進行鑒定。經過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鑒定,這個沉甸甸的“ 大明元寶”是個假貨。他告訴記者,這個元寶是贗品,不是當時流通的元寶,只是一件澆鑄而成的工藝品,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這種元寶一般是銀的,銀元寶這么多年了,要是墮落了應當發(fā)黑或者發(fā)灰,不應當是綠色,外面應當是涂了一層綠色,應當是做上去的,整體斷定是假的,重量也相對較重,里面可能是鉛的。”李銘如此分析。
隨后記者把元寶還給了張孝強。記者將心中的疑團拋給了張孝強,既然是假的,神秘人為什么要把這個贗品元寶留給他呢?身上帶現(xiàn)金也就罷了,偏偏帶一個元寶出來逛街,然后又恰好遺落在張孝強的身邊,這到底如何說明呢?對此,張孝強連說“我也鬧不明白”。
旁人作證
確有一位好心人經常請乞丐吃飯
14日晚上 11點左右,記者帶著滿腹疑問再次找到張孝強,正面詢問是否有人在幕后告訴他如何做,他予以否定。此時,一位不愿流露姓名的賣桃的攤販來到附近,主動向記者講述了“神秘人”的事跡,內容與張孝強口中“神秘人”經常請乞丐們吃飯的說法如出一轍。
15日上午,記者在泉城廣場附近找到另外一個乞丐老李。老李是個盲人,經常在路邊吹小曲行乞,據(jù)張孝強說,老李與神秘人相識時間較長。老李說,去年以來他也受到過那個神秘人的接濟,只不過因為他是盲人舉動不便,吃飯的機會比較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