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4月9日訊 郯城縣楊集鎮(zhèn)農(nóng)民電影放映員劉思連、謝印紅夫婦,憑著對電影的深深熱愛,在放映員這個崗位上,夫妻倆已經(jīng)默默奉獻了30多年。30多年來,他們足跡踏遍全鎮(zhèn)64個自然村,播放《四渡赤水》、《小兵張嘎》、《閃閃紅星》、《焦裕祿》、《紅色娘子軍》等紅色教育影片9000余部,播放《水稻高產(chǎn)栽培管理技術》、《大蒜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現(xiàn)代農(nóng)村生活環(huán)境治理》、《防止化學肥料污染》、《低鹽飲食保健康》等科教片6000余部,行程10多萬公里,放映場次達2萬多場次。劉思連夫婦的感人故事先后被《農(nóng)村大眾》、《魯南商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入選2014年度“蘭陵王”杯臨沂市四德好人榜。
劉思連、謝印紅夫婦在工作
劉思連、謝印紅夫婦在工作
劉思連、謝印紅夫婦在工作
這段時間楊集鎮(zhèn)大灘村劉思連家中,劉思連和妻子謝印紅正忙著整理放映設備。“處于春耕季節(jié),村民們忙著管理農(nóng)田,忙著挖苗蒜,感覺很疲憊,給大伙放放電影,讓大伙解解乏、放松放松。”50歲的劉思連風趣地對記者說,“讓群眾看到好的影片,是咱放映人的職責,群眾滿意了,俺就知足了。”妻子謝印紅邊往電動三輪車上搬音響、幕布等放映設備,邊說,“找場地,架影幕,放機器,接電源,試音響,調影像,放場電影費力費神,但能讓鄉(xiāng)親們看到清晰的影片,哪怕受點苦,受點累,俺認為值。”
“劉思連、謝印紅這個夫妻電影隊對鄉(xiāng)親們的感情太深了,上午忙完農(nóng)活,顧不得歇息,就要收拾電影設備,準備好影片,天一擦黑,放映設備調試妥當,準時放映,群眾只管搬個凳子欣賞影片了。”大灘村干部劉太水深有感觸地說。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那時村里沒電,也沒有電視,唯一的娛樂活動也就是看電影。我的父親是老放映員,父親到各村放電影,我就愛跟著,幫助抬機器、掛幕布、接電源。就此迷上了電影,也迷上了放電影。喜歡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堅持下來啦。”談到放電影的初衷,劉思連說。
原來,1980年,劉思連初中畢業(yè)后被當時的楊集公社選用為一名放映員,經(jīng)過3個月的專業(yè)技能培訓,開始了電影放映生涯。“當時,各村都沒有通上電,放電影需要發(fā)電,我和其他2位同事用自行車帶著發(fā)電機、電影機、電影片,巡回為群眾放電影,后來2位電影放映員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這項工作,放電影的擔子就壓在了我的肩上,上午忙完農(nóng)活,下午就整理電影設備,天一傍黑就用地排車拉著設備到放映點準時放映”,劉思連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五味雜陳,“那時條件差,沒有通訊設施,交通工具只有上級配發(fā)的自行車,上縣城拿片子、送片子來回60公里路程,得騎3個多小時,在村里放映前,要搭架子、架銀幕、調機器、發(fā)電、扯線,工作間隙要導片子,放映后要收拾機器設備,常常忙到深夜,飯吃不好、覺睡不好。”
1985年9月,劉思連和謝印紅結婚后,依然一心撲在放映事業(yè)上,常常上午在田間勞作,下午擺弄、調試放映設備,傍晚隨便扒拉幾口飯便收拾設備進村放映,成了村里少有的“大忙人”。看著丈夫劉思連如此癡迷于放電影,勤勞賢惠的妻子也開始慢慢地接受和理解了,并熱心支持劉思連的放映事業(yè)。無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雨,謝印紅都跟著劉思連一起到各村放電影,扯幕布、調機器、搭架子,輕車熟路、配合默契,成為名符其實的“黃金搭檔”。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