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濟南3月20日訊 博物館是我們熟知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20日,我國博物館行業(yè)的首個全國性法規(guī)--《博物館條例》就要正式施行,這部條例又能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李傳遞是菏澤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館長,剛一見面,他就為我們展示起自己的書法作品。之所以心情大好,是因為剛剛出臺的《博物館條例》條例將之前的民營博物館定名為“非國有博物館”,包括李傳遞的“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等在內的許多民營博物館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了自己的地位和屬性。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海廣告訴記者:“非國有博物館可能是某一個行業(yè),甚至是在這方面有研究的,有特長的,有興趣的個人,這一類呢屬于非國有(博物館),不是我們國家來投資興辦的,是依靠社會力量搞起來的。”
據(jù)統(tǒng)計,目前山東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273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幾十家,這些非國有博物館在方興未艾、多姿多彩的同時,也存在著管理不規(guī)范,基礎薄弱等問題。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周曉波稱:“這些問題主要一個是它往往規(guī)模比較小,展呈的水準不如我們原來的國有博物館那么規(guī)范,它的教育的功能那么完備,另外一個它在庫房的建設,安全設施的建設等等方面,他們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而隨著條例的出臺,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化解和解決,在設立條件、管理監(jiān)督、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國家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將一視同仁。
李傳遞表示:“最大的幫助一個是是從整個的運營支持方面,再一個就是專業(yè)技術的培訓和下一步我們對整個紅色文化的研究,再一個就是對于我們館整個管理水平的提升,標準化的展覽的水平都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條例還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jīng)營性活動,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并提出“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復制品、仿制品應當明示”,今后,觀眾將看到更多貨真價實的藏品。

